二是不同之處比較多,主要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別決定了兩個詩學流派的價值觀取向。象征主義,從根本上看反映了現代西方社會動蕩變化中的危機和矛盾,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四種基本關係,即: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這四個方麵的畸形脫節,以現代的象征手法和藝術技巧,充分而自由地將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矛盾得以展示,絕對是一種獨立的姿態,也絕對是西方式的思想和價值觀。第三條道路出現的初衷是打破中國詩歌話語霸權的封鎖,然而,當第三條道路的詩人們浮出水麵後,才發現中國詩壇的詩學建設是非常羸弱和非常零亂的,這樣就又肩負起詩學建設和拓展視野的重任。正如胡亮闡述的:“其一,再次讓詩歌發出了聲音;其二,讓一大批被遮蔽的詩人合理地現身;其三,尊重其他詩人陣營之姿態(純學理式批判亦為尊重之一);其四,於理論接力中顯露之真功夫與真性情。”第三條道路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中國詩壇,這本身就是一次超越理想的行動,其使命感、責任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更是與其它詩學流派不同和更具個性化的。

三、第三條道路的優秀文本決定著詩學流派的審美取向

我曾在《一架薔薇滿院香》一文中說過:“在第三條道路詩歌群體中,寫作是第一位的,他們以文本說話,以創造性思維確立詩歌的審美取向,而不是那些靠炒作和罵人橫行於詩壇的。他們在互動著,以文本交流為方式,他們在促進著,仍以文本的思考與實踐為方式,這樣幾年下來,這群詩人中寫出不少堪稱好的或者優秀的詩歌和文章。”因此,文本的優勢是第三條道路詩人的最終的優勢。

我非常同意李霞在《第三條道路寫作思想》一文中對第三條道路寫作文本的分類.他將不同的個性化寫作分成了七種,即:禪意寫作、唯物寫作、唯美寫作、靈魂寫作、存在寫作、體驗寫作、寓言寫作。不過無論哪一種寫作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為文本是第三條道路寫作的最基本的前提。

1、禪意寫作。“詩與禪的結合絕對是一種革命性的東方智慧。詩禪的美學特征是淡中有韻,韻中有淡。這也是天人合一的詩境。”(李霞語)。這一寫作的代表者有莫非、樹才、漢江、一度、伊有喜、孫啟泉等。代表作有莫非的《突然的光》,等等。

2、唯物寫作。“其先鋒性現代性最凸出,主要特點是在詩歌對物的詞化過程中,冷靜得感情幾乎成了零,或稱為主觀的客觀呈示,有超現實主義的意味。"(李霞語)。代表詩人有孫慧峰、見水水、凸凹、嚴家威、陸華軍、唐仁平、楊勇、盧衛平、楊拓、張建新、侯平章、沈河、吳情水、金輝、十分鍾、亞軍、蔡寧、天夫、查連金、胡薑、冬簫等。代表作有凸凹的《螞蟻走在大風中》,等等。

3、唯美寫作。“主要特點是在清麗而憂鬱的語言中抒寫對自然、人生、社會、心靈的感悟,往往有古典意境的魅力。”(李霞語)。詩人有龐清明、溫皓然、王征珂、朱楓、林西、仲彥、黔中客、李明月、姚園、楚楚、鄭小瓊、南方狼、席君秋、俠子、李滿強、郭傑、遊魚、方舟、陽陽、泉溪、選子。代表作有龐清明的《九裏香》,等等。

4、靈魂寫作。“作品充溢著深沉、悲憫的靈魂之光,象征表現手法明顯。”(李霞語)。詩人有十品、林童、楊然、李岱鬆、胡亮、康城、穀禾、三米深、鬱蔥、梁山劍客、李祖德、簡寧、劉文旋、汪文勤、老德、蒼耳、毛夢溪、洪溟、楊通、羅唐生、辛泊平、張選虹、玄魚、喻子涵、高文、阿拜、倉蒼、徐曉宏。代表作有林童《畫上的鷹》,等等。

5、存在寫作。“作品關注現實或日常生活,質樸而省人。”(李霞語)。詩人有梁平、柏銘久、路也、李維、邵風華、謝榮勝、野歌、楊曉茅、錢兆億、薑宇清、聆聽。代表作有聆聽的《時間之傷》,等等。

6、體驗寫作。“對所見所曆所感,進行詩意發現或發掘,直覺痕跡顯然,在看是輕易平淡中詩意已溶入了我們。”(李霞語)。詩人有安琪、劉川、子梵梅、梅依然、鮮婭、司童、西北龍、張耳、祿琴、歌蘭、謳陽北方、斯如、秦風、浪行天下、九月。代表作有西北龍的《親愛的,就這麼活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