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

無情的東西變得慢,有情的東西變得快。

——《黃昏後》

描寫親子之愛應當是中華人的特長,看近來的作品,究其文心,都函這惟一義諦。

——《讀〈芝蘭與茉莉〉》

我們的頭腦是曆史的,所以善用這種才能來描寫一切的事故。

——《讀〈芝蘭與茉莉〉》

她可以用歌舞教很悲傷的人快樂起來,但是那種快樂是不恒久的,歌舞一歇,悲傷又走回來了。

——《桃金娘》

創作的三寶不是佛、法、僧,乃是與此佛、法、僧同一範疇的智慧、人生和美麗。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創作者個人的經驗,是他的作品的無上根基。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他要受經驗的默示,然後所創作的方能有感力達到鑒賞者那方麵。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創作者的生活和經驗既是人間的,所以他的作品需含有人生的元素。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創作者所描寫的縱然是一種不道德的事實,但他的筆力要使鑒賞者有“見不肖而內自省”的反感,才能算為佳作。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單純的文藝創作——如小說、詩歌之類——的審美限度隻在文字的組織上頭。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文藝的創作就是用心描畫諸世間的事物。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設若鑒賞者是喜歡熱色的,他自然不能賞識那愛用冷色的畫家的作品。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佛家的四依是:“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鑒賞家的四依也和這個差不多。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對於一種作品,不管他是用什麼方言,篇內有什麼方言摻雜在內,隻要令人了解或感受作者所要標明的義諦,便可以過得去。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賞者不必指摘這句是土話,那句不雅馴,當知真理有時會從土話裏表現出來。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須要明了主觀——作者——方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看他能夠在藝術作品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不能,他的思想在作品上是否有係統。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凡有描寫不外是人間的生活,而生活的一段一落,難保沒有約摸相同之點,鑒賞者不能因其相像而遂說他是落了舊者窠臼的。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鑒賞創作,要依智慧,不要依賴一般識見。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有時創作者的表現力過於超邁,或所記情節出乎鑒賞者經驗之外,那麼,鑒賞者須在細心推究之後才可以下批評。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批評是一種專門工夫。

——《創作的三寶和鑒賞的四依》

凡未有文字,或有文字而不甚通行的民族,他們的理智的奮勉大體有四種從嘴裏說出來的。這四種便是故事、歌謠、格言(諺語)和謎語。

——《〈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

神話是“解釋的故事”,就是說無論故事的內容多麼離奇難信,說的和聽的人對於它們都沒有深切的信仰,不過用來說明宇宙、生死等等現象。

——《〈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

傳說是“敘述的故事”,它並不一定要解釋一種事物的由來,隻要敘述某種事物的經過。無論它的內容怎樣,說的和聽的對於它都信為實事。

——《〈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

庸俗的故事,即是野語,在文化的各時期都可以產生出來。它雖然是為娛樂而說,可是那率直的內容很有曆史的價值存在。

——《〈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

民族間的接觸不必盡采用彼此的風俗習慣,可是彼此的野乘很容易受同化。

——《〈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

典籍與藝術是連續文化的線。

——《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

典籍和藝術雖然本身含有永久性,也得依賴民族自己的信仰、了解和愛護才能留存。

——《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

古往今來,多少民族丟了他們寶貴的文化產品,都由於不知愛惜,輕易舍棄。

——《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

一個民族的禮教和風俗是從自有的典籍和藝術的田地發育而成的。

——《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

外來的理想和信仰隻可當作輔成的材料,切不可輕易地舍己隨人。

——《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

文學的種類,依愚見,以為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是怡情文學;二是養性文學。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怡情文學是靜止的,是在太平時代或在紛亂時代的超現實作品。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養性文學是活動的,是對於人間種種的不平所發出的轟天雷,作者著實地把人性在受窘壓的狀態底下怎樣掙紮的情形寫出來。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前人為文以為當如彈沒弦琴,要求弦外的妙音,當如吹無孔笛,來賞心中的奧義,這隻能被少數人賞識,似乎不是群眾養性的資糧。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像太華烈士所集譯的軍事小說《硬漢》等篇,實是喚醒國民求生的法螺。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這種彈腥文學是愛國愛群的人們的資糧,不是富翁貴人的消遣品。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他們沒有工夫去欣賞怡情文學,他們須要培養他們的真性,使他們具有堅如金剛的民族性,雖在任何情境底下,也不致有何等變動。

——《怡情文學與養性文學》

群眾文學家的任務,不是要將群眾的魯莽言動激勵起來,乃是指示他們人類高尚的言動應當怎樣,雖然魯莽不文,也能表出天賦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