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
桓溫(312-373),字元子,穆帝時任征西大將軍,封南郡公;海西公簡文帝時任大司馬;孝武帝追贈丞相,東晉龍亢(今安徽懷遠)人。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母孔氏,贈臨賀太夫人。桓溫是東晉名將,文武全才,雄豪有威,戰功累累,但其心懷異誌,有意廢立,貽譏後世。
少有雄略立誌北伐
當桓溫出生不到1歲的時候,太原溫嶠見到他說:“這個小孩有奇骨,可以試著讓他哭一下。”聽到他的哭聲,溫嶠說:“真是英雄人物呀!”桓彝因溫嶠欣賞,於是取名為溫。溫嶠笑著說:“這樣的話,以後改成我的姓吧。”
桓彝被韓晁和江播所害,當時桓溫15歲,枕戈泣血,誌在複仇。到18歲時,正趕上江播去世,他的3個兒子居喪,桓溫詐稱吊喪之賓,拿刀進入屋裏殺死江播的3個兒子,當時人們都稱讚他。
桓溫豪爽有風度,姿貌甚佳,麵有七星,他娶了明帝的女兒南康長公主,官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出任琅玡太守,累遷徐州刺史。
當時,李勢的勢力微弱,桓溫有誌於在西蜀立下功勳。穆帝永和二年(346),他率兵西伐,正是由康獻太後臨朝的時候。當桓溫準備出發、上疏而行時,朝廷認為西蜀險要偏遠,而桓溫兵力不多,進入敵方,甚為擔憂。當部隊到彭模時,他命令參軍周楚、孫盛守衛輜重,自去率領兵步直接奔赴成都。李勢派他的叔父李福及李權等攻打彭模,周楚等進行防禦,李福退卻,桓溫又能進攻李權等,三戰三捷,對方兵散,從小路逃跑歸往成都。桓溫軍隊越戰越猛,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桓溫在西蜀停留1個月,舉賢旌善,百姓無不稱讚。桓溫因功進升征西大將軍、開府,封臨賀郡公。
石季龍死後,桓溫想率兵北征。朝廷依靠殷浩等人來製衡桓溫,桓溫相當憤怒,然而他很了解殷浩,並不怕他。
後來,殷浩到洛陽修複園陵,曆經數年,屢戰屢敗,器械全部用光。桓溫進督司州,因朝野怨言疊起,於是他上奏免除殷浩,從此內外大權歸屬桓溫一人。他馬上統率步騎兵4萬奔赴江陵,水軍從襄陽進入均口。到南鄉,步兵從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進征關中。所到之地居民都不受侵擾,能夠安寧地生活。一路上拿酒宰牛迎接桓溫的有十之八九。穆帝也派侍中黃門到襄陽慰勞桓溫。
數次北伐勞而無功
桓溫的母親孔氏去世,桓溫上疏解職,準備送葬宛陵。穆帝下詔批準,追贈孔氏以複課賀太夫人印綬,諡曰“敬”,並派侍中前往吊祭,謁者監護喪事,10天之內,使者來往8次,官家車馬相望於道。桓溫辦理完喪事後回到官署。他打算修複園陵,遷都洛陽,表疏上奏10多次,朝廷不準。桓溫擔任征討大都督、督司、冀兩州諸軍事,委以專門征伐的任務。
桓溫開始再次北伐,從江陵(今湖北雲夢)出發,行經金城時,看見早年為琅玡太守時所栽種的柳樹都已經長得粗有十圍,感慨萬分地說:“樹已經長成這麼大,人是怎麼忍受的!”桓溫折了柳枝,手拿柳條,不禁泫然流涕。
當時,晉室南渡已經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淪落已50年,故老都已死去,極少有人主張北伐。
桓溫一路拚殺擊敗羌族貴族姚襄來到平陽,桓溫屯兵在老太極殿前,徒步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諸陵,命令全部修繕被毀的陵寢,並設置陵令。然後回師京都。升平中(359),桓溫改封南郡公,封其次子桓濟為臨駕郡公。
桓溫返回江南,洛陽和其他已收複的土地又相繼失陷。太和四年(369),桓溫開始第三次北伐。他率領步騎5萬人大破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離燕都鄴城隻有200裏路,但他屯兵枋頭,不敢直趨鄴城。這時,晉軍的形勢已很不妙,水運不通,糧草不繼,退軍已經是必然的了。此後,桓溫幾次與燕軍交戰都未取勝,又聽說前秦軍將至,就命令燒掉船隻,棄掉輜重從陸路退軍。晉軍為怕燕軍在上遊放毒,一路上鑿井而飲。慕容垂親率8000騎兵跟蹤於後,又使慕容德率精騎4000埋伏於襄邑(今河南睢縣西)東澗中。桓溫見燕軍未來追趕,十分放心,命令晉軍兼程而進。慕容垂命令部下急速追趕,在襄邑追上晉軍。慕容垂與慕容德前後夾擊,大敗桓溫,晉軍被殺者達3萬人之多。此後,前秦救兵苟池又於半路阻擊桓溫,晉軍又死傷10000餘人。十月,桓溫收拾散卒,駐軍於山陽(今山東金鄉西北)。桓溫的第三次北伐遂以慘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