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2 / 3)

功成身退居安思危

杜預認為自己家庭世代都是文官,在軍事方麵沒有什麼功績,所以在平吳回到朝廷之後,多次上書請求辭去現任的職務,但沒有得到皇帝的批準。

天下雖然歸於統一,但杜預深謀遠慮,認為如果忘記備戰,必然會有危險發生,於是他一麵強調練兵習武,加強軍備,一方麵致力於興建學校、開辦水利建設等利民事業,得到了江漢一帶百姓的擁護,周圍很遠的地方都受到了他教化的影響。他進攻並擊敗了山越,交錯地設置駐屯的軍營,分別占據要害地區,以鞏固安定的形勢。他修繕水利設施,灌溉萬頃良田,給土地劃定界標,這無論於國於民都十分有利。

杜預同時還考慮到現在國家雖然統一,但也要防止割據勢力的出現。杜預經考察和研究發現,割據勢力之所以能夠立足,除了政治的原因之外,還有重要的地理原因。割據者往往憑借山川險阻,據守要害,占地為王。杜預認為,從政治和民心上解決問題是政治家們的事,而消除山川險阻等產生割據的地理條件、鏟除割據勢力,是自己的責任所在。杜預對地理和工程知識深有研究,他經測量發現,巴丘、沅湘之間的山川地勢險要,既是割據勢力的屏障,又是水患的根源。他上表朝廷要求開通楊口之峽,使巴陵之水一瀉千裏而入大海,朝廷給予了批準,從而既除去了荊州、益州、西川等地割據的地理優勢,又解決了上遊的水患問題,增加了外通桂陵的漕運。

杜預征南歸朝,舉朝為之慶賀,他卻一如平常謙虛和善,毫無居功自傲之意,這種恬淡無欲的超然態度正是一種極好的自我保護。晉朝政權是爭權奪利的產物,從該政權確立之日起,就存在著尖銳的內部鬥爭。杜預政治頭腦敏銳,對此也深有了解。因此,他在言行上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範措施。

晉武帝太康五年(284),62歲的杜預病故,死後被晉武帝追贈為“征南大將軍”。

祖逖

祖逖(226-321),東晉名將。字士雅,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祖遜誌向遠大,聞雞起舞,力主北伐,積極實現祖國統一。

聞雞起舞擊楫中流

祖逖家是北方大姓,祖上世代擔任兩千石的高官。父親祖武,曾任上穀太守,但在祖逖還未成年的時候就去世了。

祖逖少年時代,正是西晉王朝由盛轉衰之時,而且潛伏的內亂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封建世族豪門置戰後民窮財盡於不顧,競相以淫侈、奢華彼此炫耀,展開了對糜爛生活的無止境追求。麵對國家政治的腐敗,祖逖深惡痛絕,心急如焚。祖逖性情豁達,輕財好義,沒有故意做作、假裝斯文之風。由此,結交了許多俠義之士,在鄉民鄰舍中享有盛名。

祖逖在青年時代讀了很多書,內容也相當廣泛,並常常去京師,開闊了視野。人們見祖逖才華不凡,皆以為將來必成大器。24歲那年,祖逖僑居陽平。這時,正值當地考舉孝廉、秀才,論才學,祖逖完全可以應試而第,但並不想涉足科場的祖逖沒有參加過一次考舉。後來,祖逖與中山魏昌(今河北安國西南)人劉琨,同到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當了司州主薄。劉琨和祖逖一樣,性格豪爽,行俠仗義。所以,他們二人非常要好,情同手足。這時期,祖逖和劉琨常常居住在一起,晚上共蓋一條棉被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