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3 / 3)

偷襲陰平滅蜀身死

景元四年(263年)秋,司馬昭認為南下滅蜀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讓魏王下詔,令自己統一指揮18萬大軍伐蜀。是年八月,魏軍主力從洛陽出發,兵分三路大舉攻蜀。

當時蜀軍9萬,魏軍18萬,雖說魏軍占很大的優勢,但蜀道艱險,攻取蜀國成都並非易事。司馬昭派征西將軍鄧艾自狄道攻蜀將薑維於遝中,派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進駐武街,以截斷薑維的退路,派鎮西將軍鍾會率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穀襲擊漢中。漢中吃緊的消息傳來,薑維十分擔心,劍閣如果失守將會使魏軍毫無阻力地直逼成都。於是他立即率蜀將張翼、廖化退守入川咽喉劍閣。鍾會攻破漢中一線之後急攻劍閣,蜀軍與魏軍在劍閣形成對峙之勢。

景元四年(263)十月,鄧艾趁鍾會與薑維對峙之機,率軍從陰平小路進兵。陰平位於向水南北兩條河流之間,山陵重疊,道路險峻,沿途山路700餘裏,罕無人跡,行軍異常困難。鄧艾軍隊攀木緣山而行,每逢險峻之處,都要鑿山架橋,開辟棧道,行進速度非常緩慢。同時糧草也接濟不上,全軍麵臨覆沒的危險。有時遇到險地,士卒都不敢往下攀行。當此危困時刻,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轉而下。部下見主將臨危不懼,也都附葛攀藤緣崖而進。一次,鄧艾率魏軍前進途中發現有青煙升起,於是他們便潛行往襲,以求奪取食物充饑。到達之後,才知是數千蜀軍的臨時營地,當即發動襲擊。擊垮了疏於防範的守軍,生擒其將軍團章。這時,鄧艾抓緊時機勸降了團章,使其成為魏軍的開路先鋒。鄧艾軍繼續南行,經寶閱山、天柱山等,通過峭岩絕壁的棧道後,便進入開闊的平地。

鄧艾率軍行至綿竹與蜀軍相遇大戰,斬殺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繼而進軍雒縣,直逼成都。成都空虛,蜀主劉禪隻得出城投降,蜀國滅亡。而此時還在劍閣與魏軍對峙的大將軍薑維被迫投降於鍾會。

鄧艾攻下蜀國,喜不自勝,自滿之情溢於言表。他擅自封劉禪為驃騎大將軍,又將蜀漢各級官吏或封官,或納入自己的下屬。又派人到綿竹將兩軍將士的屍體收埋,在上麵築成高台,建成所謂的“京觀”以炫耀自己的武功。

司馬昭對鄧艾私封蜀人為官的行為十分不滿,鄧艾又上書請留蜀地,以養精蓄銳,再與吳軍決一死戰。這不由引得司馬昭心中生疑。鍾會又在一旁煽風點火,說鄧艾要謀反。司馬昭不禁疑心大發,決定將鄧艾以謀反罪逮捕。

264年,朝廷下詔命鍾會押送鄧艾回京。不料鍾會反叛,導致軍士發生變亂。鄧艾的舊部將他救出。監軍衛瓘曾參與陷害鄧艾之事,恐日後鄧艾報複,於是派人將鄧艾殺死在綿竹。

鍾會

鍾會(225-264年),字士季,潁川郡長社縣(在今河南境內)人。父親為鍾繇,官拜魏太傅,家世顯赫。鍾會天資聰明,又深有謀略。但素有野心,以致招來殺身大禍。

鍾會的父親鍾繇在魏文帝曹丕手下為官,一次,曹丕聽說鍾家有一神童,便讓鍾繇將兩個兒子帶到宮廷。當時鍾會7歲,其兄毓8歲。毓見曹丕,頓時嚇得汗流滿麵,曹丕故意試試兩個小孩的機敏,便對毓說:“卿何以汗流滿麵?”毓答道:“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曹丕又問鍾會:“卿何以無汗?”鍾會機智地答:“戰戰慓慓,汗不敢出。”文人愛奇,文學修養極高的曹丕自然對鍾會十分喜愛,並稱讚了一番。

254年,司馬師平定了反對自己專權的毌丘儉,在班師途中病死。司馬昭聞訊趕來繼領大軍,處理後事。這時,魏帝曹髦想趁機消奪司馬家的兵權,遂以東南新定,局勢不穩為借口,詔命傅嘏帶大軍還洛陽,司馬昭留鎮許昌。正苦於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鍾會趕緊找傅嘏密謀,由傅嘏上表推辭,同時請司馬昭帶兵回洛陽,對魏帝施壓。魏帝無奈,隻好讓司馬昭繼任司馬師之職。鍾會也因功遷黃門侍郎,受封為東亭侯。

257年,司馬昭召諸葛誕入京作司空,借此削奪其兵權。諸葛誕一看司馬昭果然將矛頭指向了他,便率10萬大軍據守壽春對抗司馬氏。

七月,司馬昭挾魏帝,率大軍20萬東征。正值在家守孝的鍾會顧不上喪期未滿,也隨大軍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