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257年,魏將諸葛誕在壽春發動叛亂,薑維於是第七次出征。但魏將鄧艾和司馬望憑借事先修好的堅固工事堅守,薑維多次挑戰,魏軍也不出城迎戰。雙方對峙,直到第二年,諸葛誕兵敗身亡,薑維勢孤,隻好退兵。

受疑朝廷國破臣降

薑維吸取數次北伐而成效不大的教訓,並認真研究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穀”的新策略。薑維認為以前的營寨隻能用來防禦敵人,不如改換守衛方式,一聽到敵人到來,各個營寨都集結部隊,收羅糧食,退入漢城和樂城,使敵人無法進入平地,並且在重要的關隘嚴加守備。有事之時,就派流動部隊一起出動,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攻擊。這樣一來,敵人攻關不下,田野裏又沒有零散的軍糧,全靠千裏外往這裏運糧,疲乏不堪,也就自然退兵了。待敵人退兵之日,各城將士一起殺出,和流動部隊合力搏擊敵人,定會取勝。蜀漢朝廷也同意了薑維這一做法。

薑維本非蜀人,托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沒有建立什麼功績,各種指責非議也隨之而來。而當時蜀國宮廷內部宦官黃皓專權,他操縱著庸懦無能的後主劉禪,為所欲為。黃皓想找機會廢掉薑維,薑維看出苗頭,心裏頗為恐懼,於是不再回成都,在遝中以屯田為名駐紮。

262年,魏國國內司馬氏對曹氏勢力的清洗基本結束,內部穩定,開始準備對蜀國主動出擊。

遠在遝中的薑維已經覺察到魏國即將南下伐蜀,於是上書建議派重兵分守各個軍事要地,提早做準備。但是掌握大權的黃皓把薑維的奏章壓了下來。魏兵將至的消息在蜀國內部毫無一人知曉!

263年,魏國一切準備就緒,兵分三路,大舉伐蜀:第一路,由鄧艾率3萬人在遝中牽製薑維;第二路,由諸葛緒率3萬人攻打祁山,斷薑維的後路;第三路是主力部隊,由鍾會率十幾萬大軍翻越秦嶺,直取漢中。此次魏軍出擊,大有誌在必得之勢,不僅對蜀國實力進行了分析,將領也盡是精英,糧草兵力也十分充足。鍾會戰前估計到蜀國兵力隻有10萬左右,留守成都和其他城市的就有4萬,機動兵力少得可憐。

鍾會的部隊迅速翻過了秦嶺,進抵蜀地的咽喉——漢中。漢中的兩個軍事重地,漢城和樂城僅各有5000人把守。鍾會先將二城的人馬團團圍住,使其不能外出,然後又迅速占領了漢中其他地區。薑維聽說漢中失守,大驚失色。他不敢戀戰,使計擺脫了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阻截,率軍回劍閣把守入川要道。鎮守陽平關失利的張冀也來到此地駐守。

此時,鍾會因擔心魏軍糧食運輸艱難而遭不測,住備撤軍回國。就在這時,鄧艾卻出了奇計,率軍從陰平出發,經過景穀偷偷進入蜀地,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逼迫劉禪投降,占領了成都。

薑維等人堅守劍閣,突然傳來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大家都很吃驚。由於消息不定,薑維隻好引兵從廣漢撤退,沿途等待朝廷消息,以決定行止。不久,後主詔書傳來,命令全軍投降。薑維傷心落淚。但事已至此,隻好奉詔,投戈卸甲,到涪城向鍾會投降。部下將士不願投降,就拔出戰刀砍著路旁的石頭發泄。薑維見到鍾會,鍾會問他為什麼到現在才投降,薑維鄭重地對他說這已經夠快的了!”說罷,淚流滿麵。

謀劃複蜀兵敗被殺

鍾會對薑維等一班降將十分厚待,將他們原來的印號節蓋也一一發還。鍾會和薑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一天,他對長史杜預說:“如果拿薑維和中原名士相比,恐怕諸葛誕、夏侯立也超不過他呢!”

薑維對鍾會心存異誌看得十分清楚,便想利用他的野心來使魏國發生內亂,然後伺機恢複蜀國。

薑維想出了一個死中求活的大膽計劃:那就是利用鄧艾和鍾會的不和,及鍾會的野心和鄧艾的居功自傲這三點要素,實施一個周密的計劃。第一步是騙取鍾會信任,利用他除掉鄧艾;第二步是誘使鍾會自立反魏;第三步則是尋機殺掉鍾會,重立後主為天子,複興蜀漢。

鍾會想讓薑維為先鋒,率兵5萬出斜穀,自已率領大軍隨後,前往洛陽爭奪天下。為了消除部將的疑心,鍾會便聲言魏國太後有詔書命自己起兵征討司馬昭,並把假詔書頒示給將領們看。將領們不合作,鍾會就把他們都關了起來,另任命親信執掌軍權。

薑維見時機已到,他想先鼓動鍾會把魏將都殺光,然後自己再找機會殺死鍾會,重新迎後主回宮,恢複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