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年,趙雲去世,蜀漢政權追諡他為順平侯。
魏延
魏延(?-234),三國時蜀國將領。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他不僅勇武,而且有謀略,但心性高傲,以致因此遭禍,誤國喪身。
最初魏延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西進四川的,在入川戰鬥中,魏延憑借戰功,升為牙門將軍,有了他的第一個將軍頭銜。
漢中平定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漢中是蜀漢的咽喉要道,既是蜀漢北攻曹魏,進而平定中原的基地,同時也是魏國出兵蜀漢的必爭之地。所以,鎮守漢中的將領地位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關羽鎮守荊州,蜀漢的第二號武將張飛自然就成了鎮守漢中的首選。張飛是劉備最早的親信之一,忠誠、可靠,不僅大家這麼認為,張飛自己也是這麼想。然而,任命一出,全軍皆驚,劉備升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官封漢中太守,魏延成為獨立鎮守一方的大將。
劉備也知道提拔魏延太快會使大家不太服氣,於是找了個機會大宴群臣。會上,他問魏延說:“現在我對你委以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魏延回答道:“如果是曹操集全部之精兵攻打而來,我就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曹操派一個將軍率眾10萬而來,我就替大王把他幹掉。”劉備聽後十分高興,群臣也都紛紛稱讚於他。這番話既顯示了魏延充分的自信心,又見不到一點驕傲和得到高官後妄自尊大的影子,可謂是不卑不亢,十分得體。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將出師伐魏。出征之前,召集將士會集南鄭共同商議出征方案。當時,魏延提議率5000精兵經子午穀進軍,10天抵達長安。諸葛亮認為魏延此計過於危險,難保萬全,沒有采用。此後,諸葛亮每次出師的時候,魏延都向諸葛亮提議,要自己帶兵萬人,與諸葛亮從不同的道路進軍,在潼關會師,諸葛亮一律不同意。魏延因此常常心懷不平,一方麵怨諸葛亮膽子太小,一方麵歎息自己沒有用武之地。
建興八年(230),諸葛亮命魏延和吳壹率領少量騎兵從河池祁山,西入羌中擾亂敵人後方。魏延等人進入羌中後,在洮水以西輾轉數月,招兵買馬,連接羌人,勢力大增。十一月,魏延率一萬騎兵從羌中撤歸,並在途中大敗魏軍。魏延因功升任前將軍、征西大將軍,授予符節,並晉封南鄭侯。
魏延對士卒十分友善,勇猛過人,性情高傲,又常常有抑鬱不平之氣,因而將領們對他都比較客氣,盡量不冒犯;隻有楊儀對他毫不忍讓,針鋒相對。魏延對楊儀懷恨在心,兩人最終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孔明臨終命令,楊儀總負責蜀軍的退軍事宜,魏延負責斷後。並暗中囑咐如魏延不聽指揮,就由楊儀自己帶兵回國。魏延當然不甘心去聽從楊儀的指揮,更何況魏延十分驕傲,自視極高。費褘去探視他,魏延說:“丞相雖然過世了,但我還在呀!還葬是其他官員的事情,率軍擊賊卻是我的事情。怎麼能因一人死去便廢棄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難道還要去聽從楊儀這等人的指揮,為他斷後嗎?”魏延的一番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平時對魏延有意見的人就認為他有異心。
楊儀當然更是不肯聽從魏延的指揮,共同繼續作戰,於是按照計劃退兵。魏延聽說楊儀將要引兵而還,大怒,索性搶先率部南歸,把所經過的棧道都燒得精光,想攔住楊儀。
魏延和楊儀都向後主上書指責對方反叛。一天之內,兩封表章同時都到達了成都的朝堂之上。後主拿不定主意,於是就此事詢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兩人是留在成都的重臣,兩人都認為魏延謀反的可能性要大。
楊儀在擊退司馬懿的追兵後,也迅速回師,在南穀口追上了魏延,魏延據穀口而守,並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派偏將何平攻打魏延,何平本是無名之輩,但他站在高坡,對魏延手下將士喊道:“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反叛呢?”魏延的部下都知道此事錯在魏延,更不想自相殘殺,聽到喊話後紛紛自行散去。魏延也製止不住,隻剩下他的兒子和幾名鐵杆部下逃奔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