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3)

當呂蒙乘船途經蕪湖時,陸遜前往求見。他向呂蒙問道:“陸口是防備關羽的戰略要地,將軍為什麼丟下不管而安然回京呢?”呂蒙一聽,覺得此人並非一般武者,而且頗具遠見卓識,但又不便說破真情,就應付性地回答說:“你說得不錯,可我病體沉重,實在不能堅持了呀!”陸遜便建議說:“關羽自恃勇猛,看不起別人,目前在軍事上又節節勝利,更加驕傲自大,一心隻顧致力北伐,對我軍未懷戒心。如果他知道您已返京治病,一定會更加放鬆戒備。我們如果乘此良機,出其不意地襲擊,一定可以奪取荊州。請您見到主公時,轉達一下我的建議,同他很好地籌劃一下。”短短數言,使得陸遜在呂蒙的心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擊敗關羽奪取荊州的戰略構想似乎已經變成了事實。回到建業後,呂蒙立馬就向孫權推薦說:“陸遜思慮周密,謀略長遠,是個將才,可以擔任重要職務。況且他現在還年輕,名氣也不大,這樣,關羽不會對我們過於注意。請派他接替我鎮守陸口,讓他到任後,暗中觀察形勢,伺機進擊,大功就可告成了。”孫權接受呂蒙的建議,立即召回陸遜,麵授機宜,破格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代理呂蒙鎮守陸口,密切注視荊州動向,為出兵荊州作好準備。

陸遜一到陸口,就給關羽寫了一封非常謙卑的信,信中說:“關將軍揮軍北征,討伐曹賊,樊城一戰,水淹七軍,生擒於禁,使曹軍聞風喪膽,將軍的奇功偉績,使晉文公大戰城濮之師和韓信破趙之略都相形見絀了。近來,因呂蒙將軍病重需回建業醫治,主公令我代守陸口。我本是個書生,沒有能力負此重任,幸而能同將軍這樣本領強、名望高的人相鄰,希望將軍多加指教。聽說徐晃率騎搬取救兵,曹操為人奸詐狡猾,恐怕不會甘心失敗,也許會暗中增兵,以求扭轉敗局。此外,往往打了勝仗之後,常易出現輕敵情緒。古時兵者有“軍勝彌警”之語,望將軍能從多方麵考慮,從容部署,以獲全勝。”關羽看了陸遜的信後,覺得陸遜態度謙虛、友好,心遂安定,不再戒備東吳。於是抽調了大部分荊州守軍增援樊城戰場。荊州因此更加空虛了。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立即派人飛報孫權,孫權便以呂蒙為大部督,率軍西上,至陸口與陸遜會合,攻克了公安、南郡。取得階段性勝利後,陸遜繼續北進,攻占了宜都(令湖北宜都縣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和秭歸,切斷了關羽入川之路。這次戰役前後消滅和招納數萬之眾。孫權加封他為鎮西將軍,任宜都太守,晉封數侯。這時,陸遜才36歲。荊州之戰,雖主要是呂蒙指揮的,但陸遜的籌劃謀略與呂蒙相一致,並積極配合戰鬥,充分顯示了陸遜的將帥之才。

火燒連營大敗蜀軍

如果說在荊州之戰中,陸遜還隻是嶄露頭腳的話,那麼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陸遜的軍事才能就充分施展出來了。蜀漢章武元年(221),劉備為替關羽報仇,不顧眾人反對,傾國之兵東征吳國。先奪得峽口(今湖北宜昌),直抵吳境的秭歸(今湖北秭歸),大軍駐紮於長江北岸。孫權求和不成,一麵派人向曹操稱臣,避免腹背受敵,一麵積極備戰。

第二年二月,劉備率主力由秭歸進抵猇亭(今湖北長陽東,長江北岸),至夷道(今湖北枝城)的夷陵界,屯兵長江兩岸,安營紮寨。東吳大都督陸遜率5萬人沿江西上拒敵。劉備遠道而來,有利於速決,所以先派將領吳班率數千人到陸遜陣前叫戰,東吳諸將看到蜀軍得寸進尺,步步緊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幹一場。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陸遜則說:“這是敵軍的詭計,應當靜觀戰局的發展,不可貿然應戰。”陸遜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誘敵深入、拖延時間、示弱驕敵,後發製人的戰略方針。為了達成行動上的一致,陸遜傳令三軍,有不聽命令擅自行動者斬。由於陸遜拒不出戰,兩軍相持達七八個月之久。戰事曠日持久,致使蜀軍鬥誌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