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3)

在襲擊荊州的同時,孫權寫信給曹操,表示此舉是幫助曹軍解樊城之圍,要曹操為之保密。曹操卻故意將這個消息透露出去,當時在樊城對抗關羽的士兵聞知,士氣大增。而關羽卻錯誤地判斷樊城指日可下,自恃江陵、公安防守堅固,因而仍然圍城不撤。當江陵失守消息傳到樊城前線時,關羽這才感到問題嚴重,立即率軍南撤。曹操為了使呂蒙和關羽互相削弱,采取了不予追擊的策略。關羽南撤途中,擔心家中安危,多次派使者去見呂蒙。每次使者到來,呂蒙都盛情款待,並讓他在江陵城中自由走訪和看望家屬、捎帶家信。使者回軍之後,私下裏向眾將士們通報消息,將士們得知家中平安,軍心渙散,脫離關羽的人越來越多。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一月,關羽自知勢孤力弱,不敢回奪江陵,帶著剩下的幾百名殘兵敗將向西退守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後來再退出麥城駐守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同年底,孫權派朱然、潘璋截斷了他的退路,將關羽父子擒獲以後殺死。

呂蒙智奪荊州,使東吳的勢力伸展到長江三峽以東,促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正式形成。孫權為表彰呂蒙之功,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更是無數。然而就在這時,呂蒙突然發病死去,終年42歲。臨終前,他將所得的所有賞賜全都封到倉庫,囑咐在他死後全部交給公家,並命喪事一切從儉。

陸遜

陸遜(183-245),本名議,字伯言,吳郡華亭(今上海嘉定)人。三國鼎盛時期東吳最傑出的將領。

出身士族少顯英才

陸遜出身於江東大族,自東漢初期的陸閎到漢末的陸康,出了好幾個名士達官。陸遜的父親陸駿曾任東漢九江郡都尉,也就是當地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不幸的是,陸遜父母早亡,使這位貴公子並沒有享受到幸福的童年。他很小就不得不寄養在叔祖廬江太守陸康家中。盡管陸康對待陸遜視如己出,但那畢竟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日子,這種特殊的經曆使陸遜過早的成熟。他對兵法很感興趣,立誌要做一個濟世安邦的將才,為此,他更加努力學習。所以不到20歲時,就已經成為東吳地區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

陸遜21歲那年,經人舉薦得到孫權的賞識,開始任孫權的幕府官,先後做過東西曹令史,又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西南)屯田都尉,並兼管海昌縣事。在海昌為政期間,陸遜初步展示了自己在政治、軍事上的才華。那時海昌連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陸遜便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平民,勉勵和督促他們紡耕生產,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實惠。

當時,吳、會稽、丹陽三郡的許多老百姓因躲避賦役而逃亡藏匿,陸遜向孫權陳述有利於國家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請求為國家招募他們。會稽山草寇潘臨,長期以來對抗官府,擾亂地方安寧。陸遜到來後,立即組織人馬進山討伐,所向披靡,降伏了潘臨。經過一係列戰事,陸遜自己的隊伍已發展到2000多人,海昌一帶也逐漸安寧,老百姓也能專心農事、安居樂業了。當時困擾東吳的有兩個內部難題,其一,如何解決兵源不足;其二,如何解決腹地山越人(對古越地土著民族的稱謂)的反抗。陸遜是一個很有戰略頭腦的人,認識到解決這兩個問題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因此陸遜向孫權建議:我們要想克敵治亂,必須擁眾自強不可。然而若是不先蕩平內部,就難以遠圖。我們應當征服山越,取其中精銳的部分擴充到軍隊之中,而使老弱者去開荒種地,這樣就能兩全其美。孫權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他做帳下右部督。

陸遜剛剛上任,丹陽匪首費棧接受曹操委任,煽動山越為曹操作內應。孫權派陸遜討伐費棧。陸遜受命前來征討,但由於並沒有帶多少人馬,與黨羽極多的費棧相比,真的是敵我力量懸殊。陸遜麵對敵眾我寡的戰局,命令多插些旌旗,各處布置鼓角,然後在深夜時分,在費棧的山寨周圍同時擂鼓呐喊,虛張聲勢。費棧不明實情,以為到處都是官兵,便分兵應戰,而陸遜則趁機率兵直取山寨,匪兵很快潰散。吳軍乘勝又處置了丹陽、新都、會稽三郡的山賊,陸遜對俘虜好言相勸,招降了這些山越人。後來,又有很多的山越人前來投靠,陸遜將其中強壯的當兵,羸弱的補充民戶,充實三郡人口。此次征伐得精兵數萬,所過之處都被整肅清理,陸遜回兵駐紮蕪湖。

荊州之戰名揚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率軍北攻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及龐德軍去援助曹仁,結果關羽不僅敗了於禁,斬了龐德。負責鎮守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而與關羽為鄰的東吳大將呂蒙,認為此時是難得一逢的收複戰略要地荊州的時機。就獻謀孫權,請以治病為名將其調回建業(今南京市),迷惑關羽,使其調走留守江陵(當時荊州的治所)的部隊,然後乘虛而入,一舉奪得荊州。孫權接受了這個建議,遂公開召命呂蒙回建業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