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3 / 3)

這時陸遜對諸將說:“劉備剛率大軍到來之時,考慮問題專心細致,再加上士氣旺盛,我們迎戰自然難以取勝。現在他們已經在這裏駐紮了七八個月,始終找不到與我軍速決的機會,頹廢沮喪,無計可施。我軍夾擊蜀軍一舉獲勝,就在今日!”於是先試攻蜀軍一個營寨,雖然進攻失利,但卻找到了攻破敵軍的辦法。於是,決定利用劉備在密林之中紮營,且各營連環相扣的特點,命令士兵每人持一火把,夜裏順風放火,當時正值炎夏,蜀軍柵寨極易著火,蜀軍見火光衝天,頓時大亂。吳軍乘勢進攻,連破蜀軍柵寨40多座。斬殺蜀將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訶等,蜀將杜路、劉寧等被迫投降。劉備逃到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看到追兵甚急,便令人以軍需物資棄置道上焚燒,以阻止追兵,船上蜀兵也將船隻,器械丟棄。蜀兵為擺脫追擊爭相渡河,因而淹死甚多。最後,劉備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慚愧地說:“此戰我被陸遜所侮辱,難道不是天意嗎?”第二年,劉備便死在了白帝城。自此,陸遜在東吳的威望和名聲達到了頂點,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拜他為輔國大將軍,領荊州牧。

攻破曹魏安民治國

劉備去世後,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也努力想同孫權聯合。這正合東吳之意,因此,孫權委托陸遜全權代表東吳進行會商,並且還專門刻了自己的印章給陸遜,每次給劉禪的書信都要陸遜過目,征求他的意見,有所不當,便讓陸遜自行改動,然後加蓋印章送去。

當初,劉備舉兵伐吳時,曹丕聲稱幫助東吳伐劉備,其實是另有所圖。對此,陸遜早已識破。黃武七年(228),孫權讓鄱陽太守周魴誘騙魏國大司馬曹休,曹休中計興兵進入皖縣(今安徽潛山)。孫權立即召見陸遜,授予黃鉞,任大都督,迎擊曹休。曹休已經覺察實情,深感羞恥,便仗著兵強馬壯同吳軍交戰。陸遜自為中路主力,命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兩翼,三路一同推進,勇戰曹休的伏兵,乘勢將他們趕跑,並追擊潰逃的魏軍,吳軍大獲全勝。曹休回到魏國後,背上生毒瘡而死。

黃龍元年(229),孫權任命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實際上成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那一年,孫權東巡建業,將太子、皇子和尚書九官留在武昌,孫權令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豫章、鄱陽、廬陵三郡事務和全國軍務。陸遜根據當時的形勢,主張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和紡織,提倡養育士民,寬緩百姓的租賦,安撫百姓,積蓄力量,以圖大業。

嘉禾五年(236),孫權北征,派陸遜和諸葛瑾進攻襄陽。陸遜派親信韓扁持勸諫書給孫權,回來時在沔中同曹軍遭遇,曹軍在巡查時抓獲韓扁。諸葛瑾聽說後有些害怕,寫信讓陸遜撤軍。陸遜並沒有答複,而是催促人們種蔓菁和豆子,整天與諸將下棋娛樂,與平常一樣。諸葛瑾得知後,急得前來見陸遜,陸遜於是對諸葛瑾說:“敵軍顯然已知道我軍的情況。如果現在我們撤軍,敵人便會認為我們害怕,一定會集兵來攻,那就必敗無疑了。首先,我們要穩住軍心,然後再施展計謀,才能安全撤出。”令諸葛瑾統率舟船,自己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城進發。

曹軍早被陸遜給打怕了,一聽說陸遜到來,馬上回城固守。於是諸葛瑾督船隊出發,陸遜亦整理兵馬、列好陣勢,虛張聲勢一番後也迅速上船,曹軍卻不敢出戰。部隊到了白圍(今湖北襄樊北),陸遜假托停下打獵,暗中派將軍周峻、張梁等襲擊魏國江夏郡(今湖北雲夢西南)的新市(今湖北沙川西北)、安陸、石陽(今湖北京山西北)。由於陸遜對軍事情況的準確判斷,吳軍大破曹軍,斬首、俘獲的達1000多人。陸遜對俘虜加以保護,嚴禁兵士幹擾侵侮;帶著家屬來的,讓他們前去照料,至於那些失去妻子兒女的,則給予衣物糧食,發送他們回去。陸遜此舉使鄰縣首領深為感動,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和夷王梅頤等都率眾歸附他。

赤烏七年(244),丞相顧雍已死,陸遜為大將軍兼丞相職。在任期間,他積極推行富民強國的政策。他認為,國家以民眾為根本,國家的強大憑借的是民眾的力量,國家的財富來自於民眾的生產。民眾富足而國家衰弱、民眾貧弱而國家富強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因此,應該十分重視治理國家的根本,那就是安民而得民心。給百姓更多的好處,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自願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