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過去了,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的職務,任別部司馬。孫權上台後,為了使部隊建置合理化,打算合並一些小的隊伍。呂蒙資曆不夠,力量小,也在被考慮合並之列。為了避免被人吞掉,呂蒙在孫權檢閱前,特意籌款為軍士置辦了一套全新裝束,力圖使隊伍看起來整齊劃一,士氣旺盛。孫權檢閱時,他又讓士兵在炎炎烈日下堅持操練,毫不鬆懈。孫權在此之前見到的隊伍還沒有這麼朝氣勃發的,呂蒙的部隊讓他耳目一新。於是認為呂蒙很有治軍才能,不僅沒將他的部隊撤並掉,反而還增加了呂蒙的兵力。
征討丹楊時,還特意命呂蒙隨同作戰。驍勇善戰的呂蒙豈肯放過表現的機會,戰鬥中,他的隊伍異常英勇,立下卓卓戰功。以功行賞,孫權封他為平北都尉,領廣德(東漢故障縣,治令浙江安吉縣;後分置廣德縣)長。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為報殺父之仇,出兵進攻占據夏口的黃祖。呂蒙為前鋒,率軍攻打黃祖的水軍都督陳就。雙方一接觸,呂蒙即令前鋒退後,他親自衝出,揮刀直取陳就,陳就躲閃不及,命喪當場。都督被殺,水軍大亂,呂蒙乘勝追擊。黃祖聽說陳就已死,無心戀戰,棄城而逃。隨後吳軍水陸並進,黃祖敗死,孫權終於報了殺父之仇。這一戰,孫權高度評價了呂蒙的作用,他專門賞賜呂蒙錢幣數千萬,並升他為橫野中郎將。這一升職,使他步入江東重要將領之列。
同年,赤壁之戰爆發,呂蒙與甘寧、韓當、孫賁、陸遜等人一起,組成東吳前線主力。這一戰,孫劉聯軍勝得幹淨利落,呂蒙也在黃蓋之後率領自己的人馬衝殺。後來,周瑜與曹仁對峙於江陵,而甘寧則領軍去襲擊江陵上遊的夷陵(今湖北宜昌),結果被曹仁分兵圍困,形勢危急,於是甘寧向周瑜求助。然此時曹操雖領兵已回鄴城,但長江前線還有變數。眾將領都認為兵力少,不宜分散。呂蒙向周瑜建議:“留下淩統駐守,我與將軍前去救援。解夷陵之圍根本不需要太長時間;況且以淩統的能力,堅守十天毫無問題。”在救援路上遇到一個山口,呂蒙觀察地形後,認為圍困甘寧的曹軍被擊敗後可能從這裏逃走,如果在山口用樹木擋住道路,必然可奪來不少戰馬。周瑜對他的建議深表讚同。果然,交戰之下,曹仁的軍隊很快撤退,途中去路被堵,不得不棄馬步行。這樣一來,速度減慢不少。周瑜追擊,大獲全勝,不僅救出甘寧,還奪下南郡,撫定荊州大部。至此,呂蒙的才能得到了東吳高層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因為他為人友善、沉穩大度而頗受大家的尊重,樹立了較高的個人威信。回師之後,呂蒙被授偏將軍。
勵誌就學刮目相看
呂蒙雖然在實戰中展露了過人的才智,為人亦變得比以前更加謙遜,但卻腹內空空,沒有什麼學問,每次向上陳述大事,不願動筆,隻能口說。後來做了將領,有重要大事,常常自己口授,由別人代寫。有一次,孫權勸他和蔣欽兩人讀點書,來增長見識和才幹。呂蒙不以為然,又不好斷然拒絕,隻好推以軍中事務太忙,抽不出功夫讀書。孫權笑道:“我不過是讓你們廣泛涉獵典籍、了解曆史、增長見識罷了。你們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光武帝劉秀在戎馬倥傯之際,仍然手不釋卷,曹操也自稱老而好學,你們哪能不自勉向上、勤奮學習呢?”呂蒙聽了這番話,深有感觸,於是勵誌就學,始終不懈。憑著他的聰明和毅力,通過廣泛學習,不但學問有所長進,察人論事也都更加高明了。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吳國名臣魯肅奉命去接替他的職務。赴任途中,魯肅途經呂蒙的駐地。魯肅是一代儒將,認為呂蒙乃一介武夫,隻是作戰勇敢,並無什麼才華,所以有點看不起呂蒙,所以根本沒有打算去看他。有人說呂將軍今非昔比,應該去會見他才是。魯肅不得已去見呂蒙,呂蒙設酒款待。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如何防備關羽,魯肅思慮未熟,以“隨機應變”搪塞。呂蒙便說:“如今東吳和西蜀雖然暫時結成同盟,但關羽是一個像熊虎一樣的危險人物,怎麼可以不預先定下對付他的計策呢?”於是,他詳盡地分析了當時的利害,研究關羽的為人,然後從實際出發,為魯肅設計了五種措施,均中肯切要。魯肅越聽越佩服,他不知不覺地離開席位,靠近呂蒙,親切地拍著他的背,讚歎道:“子明老弟,我一直認為你隻有武勇,沒想到你的學問才略也如此高明,你再也不是從前的吳下阿蒙了!”呂蒙大笑:“古人不是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嗎?”從此,魯肅與呂蒙結為好友,過從甚密。後來就連孫權也常常讚歎呂蒙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