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奪南郡英雄早逝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與程普帶領幾萬軍隊至江陵,與曹仁隔江對峙。但是,江陵城池堅固,糧食充足,曹仁又勇敢善戰,周瑜多次發動攻擊,都未能攻克,雙方在此僵持有一年多的時間。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為徹底解決江陵問題,周瑜親自出馬督戰,不料被一支流箭射中右肋,隻好回營治傷。曹仁得知周瑜受傷,臥床不起,便率兵到吳營外指名叫陣。在這緊要關頭,為了安定軍心,周瑜忍著傷痛,精神抖擻地到軍營巡視。吳軍將士見主帥仍能巡視,遂信心倍增。曹仁看見周瑜傷勢不重,心中暗自吃驚,慌忙下令發兵。周瑜命令將士出擊,乘勝對曹軍發動猛攻,經過一年的激烈戰鬥,曹軍傷亡很大,江陵上遊的夷陵(今宜昌市東南)已被周瑜分兵攻占,曹仁孤軍難守,隻好放棄江陵北撤,周瑜揮軍奪占了原荊州所屬的南郡,孫權於是拜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
按周瑜的想法,荊州到手後,下一步是一麵穩定荊州,一麵繼續西進,奪取益州,南取交州。但劉備卻讓周瑜與孫權、魯肅產生了分歧。赤壁之戰後,劉備前往江東,與孫權結親,並要求荊州地盤。周瑜認為“劉備寄寓,有似養虎”,讓劉備做荊州之主,勢必危及江東政權。他提醒孫權預防劉備反噬,主張借機將他滯留江東,同時將關羽、張飛二人分開,各置一方。以這三人為質,收服他們的士眾,則長江以南、荊州以西大事可定。周瑜的想法,實質上代表了當時軍隊將士的普遍意見。照他們的想法,江東軍隊是足以對付北方曹操大軍的,並不需要倚賴劉備的力量。但孫權卻希望能夠聯合劉備,共同抗擊北方強大的曹氏集團,對此,周瑜隻好服從。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去京口麵見孫權提出攻取益州的計劃。這裏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沃野千裏,稻香魚肥,素有天府之國的稱號。且當時,益州又局勢不穩,正好乘隙進攻,一旦拿下這塊地方,就可形成對曹操的包圍。這一次,孫權同意他的建議,命他回江陵整軍做好出征準備。然周瑜回江陵的途中,剛至巴丘(今湖南嶽陽市西南),就大病驟發,不幸身亡,軍隊隻好退回。這一年,周瑜年僅36歲,正當壯年。
黃蓋
黃蓋(生卒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其作戰勇猛,且兼精政道,實為東吳重臣。
勇武威嚴精於治道
黃蓋自幼就是孤兒,沒有了父母親人的照顧,他備嚐了人世的辛酸苦楚,亦經曆了許多的艱難險境,但這一切並沒有使他對生活失去信念,反而更激勵他奮發向上,他常常在辛苦勞作之餘,學習讀書寫作,講習文韜武略。
黃蓋最初曾擔任郡吏,接著被察舉為孝廉,應召到三公府任職。孫堅發動組織義軍,黃蓋毅然追隨。孫堅南破山越,北擊董卓,黃蓋都在軍中。孫堅任命他為別部司馬。後來,孫堅在與黃祖作戰時被刺殺而死,黃蓋又繼續追隨孫策、孫權。他披堅執銳,縱橫疆場,蹈刃屠城,衝鋒陷陣,為孫氏集團立下汗馬功勞,成為孫氏的宿將。
黃蓋不僅作戰勇武有力,並且對於治理政事也頗有一套,所以山越地方一發生不馴順的情況,下屬各縣一有侵擾事變,孫氏兄弟就任命他去那裏做長官,這幾乎成了定例。黃蓋曾在石城任職,他知道石城縣吏不好管理,便安排了兩個掾吏分管諸曹事務,並且希望他們忠於職守,督帥統管諸曹吏員;如果有偷奸施詐的行為,則根本不用鞭杖之刑,自有處置。起初,那兩名掾吏還不怎麼熟悉黃蓋的脾氣及行事風格,還算恪守職責,辦事盡心。時間一長,他們發現黃蓋確實不大注意文書簿記之事,便漸生出懈怠之意,悄悄地接受別人的請托,違法弄權。他們沒想到黃蓋會暗中加以省察,而且發現了他們幾件違背律法的事。於是便請來所有官員,酒飯款待,席間舉出察得的事情一一詰問。兩個掾吏理屈詞窮,叩頭謝罪。黃蓋說:“先前我已說過,根本不用鞭杖之刑,我不騙你們!”說完,下令將他們處死。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胡作非為,以身試法了。
後來,黃蓋轉任春穀縣長、尋陽縣令等職。前後鎮守過九個縣,無論到哪裏,都能止亂安民。後來,黃蓋升任丹陽都尉,在任期間打擊豪強勢力,扶持貧弱百姓,山越人懷德歸附。
詐降曹操赤壁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