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抗曹火燒赤壁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想進而統一全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揮師南下。恰在此時,荊州劉表病死,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
曹操順利占領荊州,收降劉琮的8萬人馬,擁有大軍數十萬,實力陡增。而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在樊城得到消息率兵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兵時,在當陽的長阪為曹軍追擊,遭大敗。曹操占據江陵,準備順流而下,進兵江東。當時,曹操還寫信威脅孫權說:“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與東吳。”
同年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魯肅力主聯合劉備抗曹,孫權采納了他的主張,魯肅隨至長阪向劉備表明孫權欲結盟之意,劉備本來也有此意,於是派諸葛亮前去商量聯合抗曹事宜。十月,魯肅及諸葛亮返抵柴桑,曹操的威脅信恰好送到,整個東吳頓時十分驚恐。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沒想到,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隻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共商大計。
周瑜接到孫權的調令,立即趕回柴桑,他完全支持魯肅的意見,堅決反對張昭的主張。他在向孫權分析兩方形勢的大會上說:“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不過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您神威雄才,兼仗父兄的遺業,稱雄江東,地方數千裏,兵力精強,資財充足,將士們願意為國效力,橫刀躍馬馳騁天下,替漢室去鏟除奸賊;況且曹操這次是自來送死,豈有去迎降之理?並進一步分析曹操違背天時、地利、用兵之患和實際兵力,他說:“曹操雖統一了北方,但仍有馬超、韓遂割據關西,對他的後方構成威脅;如今舍長就短,放棄騎兵,進行我軍善長的水上作戰,乃用兵之大忌;現在正值初冬,馬乏飼料,北方士卒,南下長江河網地區,戰地生疏,水土不服,必然多生疾病。曹軍隻有十五六萬人,且連續征戰,早已兵疲師老,加上荊州的降兵七八萬人,最多不過20多萬軍隊,其中新降之兵,必定不服,上下難以一心,不足懼。請將軍撥我精兵5萬,保證擊敗曹操。”周瑜一番犀利的分析不僅解除了孫權的顧慮,而且更加堅定了抗擊曹操的信心和勇氣。他拔刀斫案,力阻諸位大臣迎降的主張,統一內部歧見,同心協力,一致迎戰。於是孫權調撥精兵3萬,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率軍與劉備會師,共同抗禦曹操。
周瑜與劉備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會合後繼續前進,至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的先頭部隊相遇。這時,周瑜的推測已成事實,曹軍因為多數是北方人,到南方不服水土,許多官兵患病,加之劉琮的水軍久未作戰,平時又缺乏訓練,基本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剛一交戰,便敗退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初戰失利後,一方麵派蔡瑁、張允加緊訓練水軍,一方麵為了解決北軍不習水戰的缺點,就用大鐵環把戰船連接起來,首尾相接,行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一情況,便向周瑜獻計說:“現在敵眾我寡,難於與敵軍相持很久。曹軍戰船首尾相連,可以用火攻打敗他。”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叫黃蓋寫信給曹操說要投降,並約定投降時間。然而又命令水軍挑選幾十艘戰船裝滿柴草,並且把膏油灌注其中,再用紅色的布幕遮掩嚴實,插上旌旗,每艘跟戰船一樣。大船後麵又拴上了一些小快艇,以備點火之後撤退之用。曹操信以為真。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傍晚,到了約定的投降時間,正好刮起了東南風,周瑜便命令船隊立即出發。當周瑜的偽裝戰船依次向江北進發時,江北的曹兵在船上都伸著脖子觀望,指點著說:“這是黃蓋率軍來投降的。”眼看東吳船隊接近曹軍戰船時,東吳的蒙衝鬥艦一同點起大火來,一時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大火撲向曹軍戰船。曹軍戰船首尾相連,分散不開,行動不便,頓時都著火燃燒起來。烈火迅速蔓延到岸上的營寨,烈炎衝天,席卷北岸,曹軍人馬被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殘兵敗將退敗至南郡(治今湖北荊州)。後在張遼、許褚等將的接應下,到達江陵。這時的部隊已傷亡散失大半。曹操不願在荊州久留,遂讓大將曹仁守江陵城,自率餘部回鄴城去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親臨前線指揮,他針對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采取先機製敵、速戰速決的方針,以吳軍之長擊曹軍之短,采用火攻戰術,終於取得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