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3)

當年,孫堅起兵討伐董卓,將家小全部移至舒縣。其子孫策與周瑜同歲,兩個人交好日密。後來孫堅去世,孫策繼承父誌,統率部卒。興平二年(195),淮南軍閥袁術派孫策率兵千餘人攻取江東,進至曆陽(今安徽和縣)時,周瑜得孫策來信,於是起兵響應孫策。孫、周二人協同作戰,先是攻下橫江渡、當利口,進而渡江攻擊地方勢力笮融、薛禮,占領了秣陵。接著又乘勝進軍湖孰、江乘二縣(均係長江下遊重要渡口,在今江蘇句容北),揚州刺史劉繇逃遁,孫軍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縣)。

這時孫策已擁兵數萬,實力逐漸增強,並延攬人才,不斷兼並擴展。他審時度勢,決定脫離袁術,獨自向江東發展。他請周瑜渡江北返,回守當塗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的小丹陽鎮)。

周瑜回到丹陽不久,袁術派堂弟袁胤取代他叔父周尚作丹陽太守,他便與叔父一同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見周瑜一表人才,又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欲收在自己帳下為其所用。然周瑜卻認為袁術鼠目寸光,且凶殘暴斂,料定他終究難以成就大業,於是婉言辭卻,請求改任居巢(今安徽巢縣)長。孫策追求進取,知人善任,使周瑜認定孫策是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可依賴的英明之主。袁術不知周瑜本意,便同意了,而周瑜實際上是借路東歸,準備依附孫策。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周瑜重歸孫策。孫策親往迎接,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當即將士兵2000人,戰馬50匹撥給他指揮。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多,無人能與之比肩。當時,周瑜年僅24歲,年青英俊,風流倜儻,卻能對兵民施恩惠,對士大夫講信義,因此吳中人都稱他為“周郎”。

周瑜自從歸附吳國拜將之後,其聲名、威望更是與日俱增。孫策派他坐鎮牛渚(今安徽廬江縣南),不久又改派為春穀長,周瑜在此為孫策招募人馬、延攬人才,擴充兵力,積聚力量。不久,孫策準備奪取劉表控製的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三國吳時治所,在今湖北鄂城)太守,駐守巴丘。建安四年(199),隨孫策攻克皖城(今安徽潛山縣),獲劉勳部卒3萬餘人。後又進軍尋陽(今江西九江市),打敗廬江太守劉勳,再揮戈南取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廬陵(今江西吉水東北)等地,周瑜又奉命禦守巴丘(今江西峽江)。在征戰的曆程中,周瑜為輔助孫策開拓東吳疆域,創立東吳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建安五年(200),孫策在曹操與袁紹陳兵官渡之時,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殺死於丹徒(今江蘇鎮江)。臨終前,他將軍國大事托付給孫權,並命周瑜與長史張昭共同輔助孫權。周瑜奉令連夜率兵返吳(今江蘇蘇州)赴喪,臨危授命,開始參與輔政。

當時,孫權年僅18歲,江東的孫氏政權隻是初具規模,並不鞏固。因此統治營壘中不少人左瞻右顧,頓時形勢緊迫、人心惶惶。加之孫權已占據的江東六郡,還有許多偏遠險要的山區為山越人所控製,尚未臣服,北方的曹操、荊州的劉表都對此虎視耽耽,整個江東局勢難卜。在這個轉折的緊急關口,執事的周瑜和張昭,緊密地團結文臣武將,殫精竭慮,全心扶持,其他人才不敢輕舉妄動。

建安七年(202),曹操打敗了袁紹,兵威日盛,誌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命令孫權聽其節製,並立即將子弟送至許都作人質,欲使孫權集團不戰而降服。麵對曹操的脅迫,東吳眾臣無人敢抗拒曹令,這時周瑜挺身而出,他堅決反對送人質,他認為一旦按曹操的說法來辦,必然會受製於人。同時,周瑜通過正確分析曹魏和東吳的戰略形勢,並以昔日的楚國占據荊、揚二州而延續了數百年的曆史為據,勸說孫權不可向曹操降服。建議憑借長江天險,占據江南,抗衡曹操,靜觀天下大局的變化。孫權接受了周瑜的方略,拒派人質,決心割據江南,成王霸之業。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奉命督孫瑜等攻滅麻、保二屯(在陸口以東,陸口在今湖北蒲圻西北)的山賊。這次戰爭十分殘酷,周瑜將俘獲的部落首領一律斬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地。同年,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引兵數千人,進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周瑜率兵迎擊,生擒鄧龍凱旋而歸。建安十三年(208)春,周瑜被提升為前部大督,孫權領兵欲奪取荊州,以確保江東,然後向江南發展,再相機統一全國。這個戰略意圖在東吳軍隊擊殺黃祖、占據江夏的勝利基礎上得以初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