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英守諾歸吳
孔融獲救,對太史慈的機智勇敢更為讚賞,並希望他能到軍中做事,竟引以為“少友”。然而,太史慈雖然替孔融解了圍,但對在他手下任事並不感興趣,他覺得孔融實力不夠。於是,他托詞回家稟告母親解圍情形,離開了孔融。
當時,揚州刺史劉繇是太史慈的同郡鄉親,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沒來得及與他見麵。後來,太史慈專程到曲阿去拜訪他。按說太史慈名氣不小,也是個人才,可劉繇偏偏不識貨。手下人紛紛勸他任太史慈為大將軍,他隻一笑:“我要是任太史慈這種輕狡的人為大將,許劭這樣的大名士還不知怎麼笑話我呢。”所以隻派給太史慈偵察職務。
當時孫策在江東大肆開拓,已攻到曲阿,兩軍對峙。孫策好動,與其父一樣喜歡單獨出行。有一次,孫策隻帶了幾個將領就上到高處去勘察地形。這一切恰好被太史慈給發現了,太史慈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不顧劉繇禁令,帶了幾個人就直奔孫策而去。兩行人馬接觸,太史慈直取孫策。他兩人功夫相當,鬥了不少回合,竟然難分勝負。孫策搶到太史慈背後的手戟,太史慈也抓走了孫策的頭盔。將遇良才,棋逢對手,正鬥得難解難分之際,兩家兵馬同時趕來,太史慈不得已撤退,兩人這才散開。這一鬥,為太史慈將來效命江東埋下了伏筆,英雄惜英雄,識才的孫策對功夫了得的太史慈自此有了招納之意。
後來,太史慈跟劉繇逃奔豫章,遁入蕪湖,自稱為丹陽太守,當時,孫策已平定江南大部,唯有涇縣以西尚未順服。太史慈借機攻占了涇縣,並在此駐軍屯守,山越之人爭相歸附。於是孫策親自前往討伐,太史慈終在神亭被孫策俘獲。部下把太史慈帶來,孫策急忙上前,親與鬆綁,並握著他的手說:“還記得神亭時嗎?如果當時你抓住我,會怎樣處置呢?”太史慈回答:“那就不好談了!”孫策大笑:“今天起,我要和你共圖大業!”說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門下督。孫策向他請教安撫士卒親眾之術,太史慈說:“州軍新破,士卒人心渙散,倘若一旦分散,難複合聚”,他其實準備自己前去安撫,但又恐孫策不允。後來孫策明白了他的意思,派他前去,當時左右皆疑心太史慈有可能就一去不回了。然而第二天日中時分,太史慈按時歸來,眾將這才信服。孫策於是任命他為折衝中郎將。
劉繇在豫章去世後,他手下有一萬多部眾徘徊觀望,無所歸附。孫策打算派太史慈去征討,當時左右皆建議說:“北方可是太史慈的老家啊,況且還有同堂。”孫策笑著說:“子義會我,當複與誰?”於是親自在昌門為太史慈送行,握著太史慈的手說:“此日一別,不知你何日歸來?”太史慈回答:“60天之內。”二人依依惜別。
太史慈既去,人們議論紛紛,都認為對太史慈不該過於信任,讓他走也是一大失策。孫策不以為然:“你們都想錯了!他絕不是翻雲覆雨之輩,他貴重然諾,一言九鼎,一旦意許知己,即使生死攸關,也不會違信棄義。”後來,太史慈按時返回,眾論乃息。孫策對太史慈愈發信任。
孫策死後,太史慈在孫權帳下未得重任,初期因為太史慈能抵禦劉表的侄子劉磐,孫權也就將南方的事交托給他管理。到後來,就隻是個普通將領了。
建安十一年(206),太史慈病卒,時年41歲。臨死前,他仰天歎息道:“大丈夫活在世上,應手提七尺長劍,立不世之功。現在誌向未遂,怎麼就要死了呢?”這句代表心跡的話,說明他一生奮鬥,正是為了成功名、立偉業。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其才幹非凡,頗有進取精神,富有遠見卓識,為東吳政權的鞏固立下了不朽之功。
忠誠仕主穩定江東
周瑜出身士族。他的曾祖、祖父均為東漢顯官,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如此顯赫的身世及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周瑜自幼便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養。周瑜健壯瀟灑、風度絕倫、誌向遠大,且多才多藝,不僅對政治、軍事諸學有精深研究,還精通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