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2 / 3)

就在這一年的冬天,諸葛亮再一次出兵伐魏,兵馬已到陳倉。當時,張正和司馬懿在荊州準備進攻吳國。曹叡急忙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命他帶領3萬大軍去抗拒諸葛亮,並親自擺酒為他送行。送行的宴上,曹叡詢問張郃:“等將軍到達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攻陷了陳倉呢?”張郃深知諸葛亮勞師襲遠、糧草必定供應不足,不能久攻,隻要陳倉能堅持短期內不被蜀軍攻破,諸葛亮自然因糧草不濟而撤兵。因此就對曹叡說:“臣還沒有到達時,恐怕諸葛亮就已經走了;屈指算來諸葛亮已經有10天沒有得到新的軍糧了。”果然,當張郃晝夜行軍,當到達前線時,諸葛亮就已經退兵。曹叡見張郃如此料敵如神,對他愈加親重,拜為征西車騎將軍。

太和五年(231),諸葛亮又一次兵出祁山。張郃奉詔與司馬懿一同去抗擊蜀軍。當時,兩軍對峙,蜀軍希望速戰速決,而魏軍堅守不出。旬月之後,蜀軍糧草已盡,隻好撤退。司馬懿令張郃率軍追擊,張郃認為諸葛亮必定會在中途伏擊,所以表示反對。但司馬懿不聽,張郃隻得奉命從後追擊。諸葛亮早在木門(祁山東部的穀地)設下了埋伏,待張郃追到,居高臨下,亂箭齊發。一代壯士英豪,就這樣枉死於木門道中。諡“壯侯”。

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黃縣)人。東漢末、三國時將領。其智算超人,勇武出眾,且篤行信義,注重然諾。

初露鋒芒突圍救孔

太史慈自小就非常聰明,且勤奮好學,所以在當地頗有美名,以至於郡守曾“奏報曹史(上級)”。

他21歲那年,郡守與州府之間發生矛盾,按例:上級總是認為先呈上的奏章是有道理的正確的,因此他們爭先向朝廷申訴自己的理由。此時,州府奏章已派使者先發出了,郡守為爭取先機,在情急之中尋找有勇有謀的人為州府送奏章而選中了太史慈。太史慈立即星夜兼程飛奔洛陽,剛到,看見州府的使者正準備要呈上奏章,他站在公車門口,裝作家人道:你是送奏章的吧,拿來我看看奏章題目是否有誤。州吏信以為真,便交給了他,太史慈立即用刀將奏章割得四分五裂。州吏驚恐地大呼叫,太史慈將他拉到一邊勸道:現在奏章已毀了,你我都有罪,不如我們一起逃掉吧,這樣你我都可活下來,不至於受刑。州吏相信了太史慈,與他一起逃走,出城之後,太史慈又借故與州吏分手,暗中回到洛陽,把郡章交給了朝廷。由於此事,太史慈在當地聲名大振。但因怕州官加害,太史慈逃到遼東避難。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聽說了太史慈在當地的事跡,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交結,於是便多次派人去拜訪太史慈的母親,並送上厚禮。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身為北海相的孔融出兵駐紮於都昌(今山東昌邑西),結果卻被黃巾軍包圍,形勢緊迫。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求援,但城中無人能衝出重圍。這時太史慈正好由遼東回家探母,母親命他去救助孔融。太史慈在家裏停留了三天,盡其孝道,然後單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中拜見了孔融,請求去平原搬救兵。孔融擔心敵軍包圍得太緊密,難以成功。太史慈說:“您一直盡心善待我的母親,所以我遵母命甘願為您赴湯蹈火,我自有辦法衝出重圍,請您放心。”孔融將信將疑地同意了他的請求。

太史慈挑選了兩個騎兵,讓他們各自做了一個箭靶,天一亮就背箭提弓上馬,就這樣大模大樣地打開城門出了城。黃巾軍都以為太史慈要突圍,個個嚴陣以待,然隻見太史慈騎馬來到城外的壕溝旁,立起箭靶,旁若無人地對著靶子射起箭來,然後收起箭靶,上馬回城。第二天又是如此這般的出了城。包圍的黃巾軍見狀,有的人站起來,有的人則趴著不理睬,太史慈練完射箭後又返回城中。第三天早晨太史慈仍舊出城射靶,城外的黃巾軍對這個根本就見怪不怪了,就當作太史慈壓根沒出城一樣,太史慈見黃巾軍已被麻痹,便趁機騎馬向起義軍衝去。等到起義軍醒悟過來,他已衝入陣營,用箭射死幾個起義軍戰士,疾馳而去,起義軍見其箭法高超,也不敢追趕。

太史慈到平原後,勸說劉備發兵救援孔融:“孔融現在被圍困,危在旦夕,他久慕您的大名,欽佩您的仁義品行,派我冒死突出重圍,希望您能發兵救他於危難之中。”一番話說得劉備很是激動,遂決意發兵救援。3000精兵隨太史慈到了都昌,黃巾軍見救兵到,擔心腹背受敵,於是解圍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