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孫權10萬大軍壓境,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眾將皆認為不宜出戰。而張遼則主張立即出戰,他認為吳軍新至,必定一切還未就緒,所以必須趁他們在未合圍之前,攻其不備,挫其銳氣,從而合肥才可守住。樂進等人仍不說話。張遼大怒,喝道:“成敗之機,在此一舉。你們如果還猶疑,我將獨率軍出,與敵決一死戰!”李典本來與張遼有矛盾,此時卻受其感動,慷慨而起,說:“這是國家大事,從君一言而決!我不能因私憾而忘公義,願意隨您出戰!”於是,張遼連夜招募敢死士兵800人,飽餐一頓之後,準備在拂曉時分突襲吳軍。
第二天天剛放亮,吳軍熟睡之時,張遼身披鎧甲、手持長戟,飛奔入吳兵寨之中,大聲一吼一連刺死了幾十個敵人,斬殺了兩員敵將。他越戰越勇,一麵大呼“張遼在此”,一麵闖入敵人營壘深處,直殺到孫權的大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眾人也懵頭轉向,逃至一個山頭上,用長戟圍成一圈,張遼不能近前,叱罵孫權,孫權開始驚魂未定,不敢迎戰。後來,孫權看清張遼人數不多,這才聚兵將張遼層層包圍。張遼左衝右突,擊殺敵眾,率領幾十名部下突圍而出。這時,仍被圍在中間的士兵高喊:“張將軍把我們扔下不管了嗎?”張遼又轉身再次殺入重圍之中,救出親兵。張遼所到之處,敵軍聞風喪膽,望風而逃。從早上一直殺到中午,吳兵魂驚魄動,士氣低落。張遼回城後,緊守城門。部下士氣大振,諸將也愈加佩服他了。
孫權又圍困合肥十餘天,然而終無所獲,隻能撤退。張遼遠遠望見,率領部隊突然殺來。吳軍沒有想到張遼會追來,孫權更是驚懼不已,差點幾次被張遼抓住,虧得甘寧與呂蒙奮力抵擋,淩統才將孫權救出。
曹操聽說合肥大戰張遼的威猛勇敢,拜張遼為東征大將軍。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複征孫權,至合肥,又增加了張遼的兵馬,並多留部隊,由張遼總領,遷駐居巢。
曹丕即王位,改任張遼為前將軍。孫權這時又率兵攻魏,曹丕再次派張遼屯守合肥,並晉升他為都鄉侯,極其恩寵。曹丕即皇帝位後,封張遼為晉陽侯。黃初二年(221),張遼到洛陽朝見魏文帝曹丕,文帝在建始殿接見了他,親自問他進攻吳國的情況。聽完述說後,文帝深有感觸說:“這不是古代的召虎嗎!”遂命令為張遼建造院宅,厚加賞賜。
孫權稱帝以後,張遼還屯繼兵,不幸染病。曹丕親自慰問看護,關懷備至。孫權再次逼進中原,文帝派張遼和曹休臨江拒守,孫權聽說張遼又來了,心有餘悸地對眾將說:“張遼雖然有病,但仍勇不可當,一定要小心!”果然,張遼和眾將一起打敗了東吳的將領呂範。
黃初三年,張遼在江都病死。曹丕流淚痛悼,追諡“剛侯”。
徐晃
徐晃(169-227),字公明。河東楊郡(今屬山西)人。三國初魏國名將,原為東漢末楊奉部將,後歸附曹操,領兵打仗,有勇有謀,深得曹操喜愛。
投身明主隨曹滅袁
徐晃最初是河東郡的一個小吏,後跟隨車騎將軍楊奉因鎮壓黃巾軍起義有功,被拜為騎都尉。195年,董卓舊將李傕、郭汜在長安叛亂,刀兵相見,漢獻帝完全被他們擺布,徐晃見到這種情況,就勸說楊奉,建議他護送漢獻帝回洛陽。楊奉聽從了他的建議,將獻帝接至自己營中,並和將軍董承等人一起護送獻帝回洛陽。在中途的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徐晃因建議有功被封為都亭侯。獻帝到達洛陽之後,當時護駕有功者因名利而爭鬥不休。這時,曹操親自來迎漢獻帝都許。徐晃覺得曹操英明果決,有宏圖大誌,於是就又勸楊奉去投奔曹操。楊奉起初表示同意,但很快又改變了主意,並且還在曹操接走漢獻帝時,出兵襲擊加以阻撓。一個月後,曹操回師討伐楊奉,徐晃果斷投奔了曹操。自此,他開始在曹魏統一中原的大業中顯威揚名。
徐晃歸附曹操之後,曹操為測其才,於是派給他一支兵馬,讓他去攻打卷邑(今河南原陽西北)、原武(今河南原陽)兩地的敵兵。徐晃馬到成功,曹操看他實屬一將才,遂任命他為裨將軍。從此,徐晃開始跟隨曹操南北轉戰。他攻城略地,斬將奪旗,屢立戰功,因此不斷得到升遷。
建安五年(200),徐晃隨曹操討伐袁紹。在這場戰爭中,他與史渙截獲並燒毀了袁紹的數千輛運糧車,斷了袁紹軍的糧草。戰後歸來,論功行賞,被曹操封為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曹操圍攻鄴城,同時攻克邯鄲。易陽縣(今河北邯鄲東北)縣令韓範為求苟全,趕緊向曹操投降,但暗地裏仍與袁尚勾結,一起對抗曹操大軍。曹操知道後非常惱怒,便令徐晃領兵前去攻打。徐晃建議隻要集中力量滅了袁譚、袁尚,其所屬州縣自然不攻自破,皆能歸降。曹操認為很有道理。徐晃來到易陽,並不急於攻打,而是先向城中射去一封箭書,信中為韓範陳述形勢利害,分析事態變化,鼓動他投降。韓範看後,才知自己當初多麼幼稚、愚蠢,立即心悅誠服地歸降了。在整個征討袁氏兄弟的戰爭中,徐晃居功至偉,因而被提升為橫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