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
張遼(169-222),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三國時魏國名將,他早年顛沛多方,但隨後終得雄主,奮其勇武,有膽有識,實乃曹操帳下最得力的虎將。
終歸明主處變不驚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他本是馬邑富戶聶壹的後代,聶壹乃漢武帝時力主抗擊匈奴的名士,後來因避難而改姓張。張遼年輕時,做過郡吏。因為武力過人,被並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大將軍何進誅殺宦官,丁原被詔入京,張遼也就跟著到了洛陽。何進成事不足,反被宦官害死,軍閥董卓並吞了丁原的部眾,張遼便又成了董卓的部下。然而沒多久,董卓又被呂布殺,張遼從此也就跟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他漸漸受到重視,先是被封為騎都尉,呂布被李傕打敗逃往徐州,他也跟隨前往,被升為魯相。但呂布也並不是理想的明主,他雖然勇猛,但卻勇而無謀,經常吃敗仗。而且對於人才也是馬馬虎虎,不具慧眼。張遼一直渴望能夠遇一明主,一展抱負。
然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即便是真英雄也是很難立於不敗之地的,便何況不是英雄。呂布很快死於曹操之手,張遼隨即又成了曹操的部下。曹操的眼光是很敏銳的,他知道張遼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初到帳下,便封張遼為中郎將、關內侯。到此時,張遼總算結束了無定的生活,有機會施展才能。很快,他就因為屢立戰功,升任為裨將軍。
曹操打敗袁紹後,派張遼去平定魯國各縣。有一次,張遼和夏侯淵去東海進攻曾和呂布一起為患的昌豨。兩人包圍昌豨好幾個月,糧草已經用完,但城池卻依然沒有攻克,許多人都建議撤軍,夏侯淵也同意。但敏銳的張遼卻堅決反對,他對夏侯淵說:“好多天以來,我每次巡行到包圍圈的時候,昌豨總是在看著我。而且射箭也越來越少,這肯定是昌豨有心投降。我想試著跟他談判一下,或許可以把他招降。”主意已定,張遼即刻派人去招降,昌豨果然答應投降。於是張遼隻身登上三公山,拜見了昌豨的妻子兒女。同時又對昌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曹操如何愛才惜才,乃一代明主。昌豨見張遼一片誠意,放下了顧慮,隨張遼一起來拜詣曹操。曹操對昌豨撫慰有加,命他仍回原地鎮守,同時見張遼智服強敵,也是非常高興,對他大加讚賞。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派張遼屯軍長社。在軍隊將要出發的時候,突然有人在夜裏放起火來,軍隊一片混亂,麵對如此巨大的變故,張遼絲毫沒有慌,他知道這時候首先需要穩定軍心,於是召集部下說:“大家不要慌張,這隻不過是有人故意製造混亂,想要渾水摸魚。”接著他又號令軍中,讓沒參加謀反的都靜坐待命,而自己則領著親兵數十人,立在營地中央,清查叛亂分子。由於處置及時,又方法得當,叛亂很快被平定,軍中又恢複了平靜。
由於張遼有膽有識,遇事沉著果斷,張遼成了曹操帳下眾將中的佼佼者。曹操每每交給他的重大任務,他都能不負所望。
209年,廬江陳蘭、梅成等人在安徽起事,曹操派於禁、臧霸等人討伐梅成;同時又命張遼和張郃、牛蓋等人討伐陳蘭。梅成假裝投降於禁,可是,等於禁退兵後,他又帶著軍隊投奔陳蘭,潛伏到灊山(今安徽省霍山縣)。灊山中有座天柱山,山峰險峻,道路險狹,正可憑險據守。麵對如此天險,眾將都束手無策。隻有張遼提出要主動進攻。眾人都因地勢奇險勸阻,張遼卻說:“你們就知道這些,難道就不知道兩軍相爭勇者勝的道理嗎?”於是在山下安營,然而山上的敵軍發起猛攻。最後,果然將陳蘭、梅成斬首,俘虜了他們的所有部眾。戰後,曹操論功行賞,誇獎張遼說:“登高山,親身涉險,打敗陳蘭、梅成,蕩平賊寇,張將軍實在是功不可沒啊!”命令增加張遼的封邑,給予他持節的優待。
威震合肥恩寵有加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征孫權未成,讓張遼和樂進、李典等率領7000多人屯守合肥。曹操退兵時又在臨行前交給他們一個密信,並在信封上寫著“吳兵來後再打開”的字樣。果然,在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率10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等將領打開手劄,上麵寫著:“如果孫權來到,張遼、李典出去迎戰,樂進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戰。”其實曹操是深知其手下眾將之特點,他明白張遼、李典勇銳,所以命他倆領軍擊敵軍;而樂進持重,便令守衛;薛悌是文職官員,所以不令他參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