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3)

建武十一年(35)夏天,馬援受命後發步騎3000人,在臨洮大破先零羌。但其他部落的羌兵數萬人,仍在四處劫掠。馬援探知羌族各部的家屬輜重已移營於允吾穀(甘肅蘭州四北),於是便避開敵人,沿小道潛赴允吾襲其輜重。羌人倉惶退逃,馬援跟蹤追擊,羌人退至唐翼穀,集中兵力聚守北山。馬援陳軍山前,秘密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噪,羌人驚潰,殲滅千餘,戰鬥中馬援中箭,貫穿小腿,但仍堅持指揮。這次作戰,馬援采取避實擊虛,迂回側襲等戰術,以3000兵馬擊敗數萬敵軍,收複了金城郡,建立了赫赫戰功。

但是,當時朝廷許多大臣認為金城破羌(青海樂都東南)之西,路遠多寇,提議放棄這些地方,馬援得知後,上書反對說:“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土地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湟水流域),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光武帝認為馬援說得對,遂詔命他為武威太守,駐守金城。

建武十三(37)年,武都(甘肅西和南)羌族參狼部與塞外諸部殺官反漢,劫掠地方。馬援率兵4000進擊。羌兵據守氐道(甘肅禮縣西北)山區。馬援以圍而不攻的手段,斷其水源糧食。羌兵迫於饑渴,大部逃出塞外,有萬餘人歸降。

馬援在隴西,攻撫兼施,所到之處,置長吏,修城廓,築塢侯(土堡),導水開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並把小部分羌人遷到水土肥沃的天水、隴西、扶風三郡居住。又派友好的羌族貴族遊說逃到塞處的羌民,勸他們消除舊怨,“和親”修好。武都羌族脫離公孫述來歸者,馬援奏準光武帝也都恢複他們首領的官職,給與印綬,經過數年的治理經營,金城郡中人民安居樂業。牲畜繁衍眾多,呈現出一派和平安定的景象。6年後,馬援被調入京城洛陽,封為虎賁中郎將。光武帝常召他去討論兵略,每當他講到眼前軍事策略或古人用兵的故事時。從光武帝到太子、大臣、侍衛、無不聽得津津有味。

建武十六年(40)二月,交趾郡(越南河內地區)女子征側及其妹征貳發動叛亂,攻陷交趾郡,九真(紅河口以南,沿北部灣至順化地區)、合浦(廣東廣州到廣西北海一帶)等郡皆有人響應,共略地65城,征側自立為王,都耄冷(越南安浪)。交趾刺吏及諸太守僅能自守,嶺南受到嚴重威脅。

建武十七年(41),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率領樓船將軍段地等南擊交趾。馬援進至合浦(廣西合浦東)後,乘船沿合浦、交趾兩郡海岸南下,至麋水(紅河)入海處,再下船沿河西北進,開山路千餘裏,建設二八年(42)春,馬援率軍到達浪泊,與敵大戰,攻破其軍,斬首幾千人。擊降一萬多人。馬援乘勝追擊,沿途數敗叛軍。追至禁溪(越南永富省安朗西),叛軍潰敗。次年正月,出斬征側、征貳姐妹,將首級運回洛陽。交趾平定後,馬援又率軍渡海南下,繼續消滅九真郡二征餘部,殲敵5000餘人,九真亦平。

馬援平定交趾和九真之後,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3000戶。

再立戰功馬革裹屍

馬援一生征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東漢王朝建立了汗馬功勞,但他並不因此而居功自傲,他擔心的隻是自己無功受祿,才德不能稱位,因而總想盡可能多地為國家出力。

一次馬援凱旋回京,公卿故人多前往迎接。平陵人孟冀也在其中,孟冀素來以足智多謀著稱,他在席間向馬援祝賀。馬援對他說:“我還盼望您說點有用的話呢,您反倒和別人一樣。過去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辟了七郡疆土,僅賜封地數百戶;我功勞微薄,卻封了一個縣的地方。功薄賞厚,怎能長久呢?請先生指教。”孟冀回答:“我是下愚之人,沒有這樣的智慧。”馬援又誠懇地說:“目前,匈奴和烏桓尚在北部滋事擾邊。我想向皇帝請纓,前往平複。男子漢死也要死在邊疆,用馬革裹屍還葬,哪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手中呢?”孟冀點頭說:“真正的烈士,就該像您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