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四年(48),南方武陵武溪蠻夷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貿然深入,全軍覆沒。當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馬援請求出兵征討。光武帝見他已是62歲的高齡,沒有答應。馬援不服地說:“我還能披甲上馬!”說著,令人牽過一匹戰馬,他抖擻精神,飛身而上。光武帝笑道:“這個老翁好威風呀!”於是令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士4萬人征討五溪。行前馬援對友人杜說:“我馬援一生深受國恩,現在老了,活不了幾天了,常怕不能為國而死,今遂我願,可以安心瞑目了”。決心以實際行動實踐自己以身許國的誓言。
第二年春,馬援進軍到下雋(今湖北通城西北)後,與中郎將耿舒在進軍路線上發生了分歧。從下雋有兩條路可通五溪,一是從壺頭(今湖南沅陵東北),一是從充縣(今湖南桑植)。耿舒認為,從壺頭進軍,路近但水險,堅持走充縣;馬援則認為,走充縣不但繞遠而且耗日費糧,若走壺頭,如扼敵咽喉,敵人不攻自破。二人奏章送到朝廷,光武帝同意了馬援的意見。
然而,當馬援到達壺頭時,蠻夷憑高據險,緊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行進。再加上正值酷暑季節,許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最終致死。馬援也身患重病。一時部隊陷入被動,受困在壺頭。馬援多次抱病指揮部隊攻堅,均不能勝,“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認為作戰失利,責在馬援,於是寫信給其兄耿弇告馬援的狀。耿弇收到此信,遂報告皇上,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鬆為監軍赴前線,責備馬援,並催促他立即進兵。但當梁鬆抵達前線時,馬援已氣絕身亡。但是監軍梁鬆因馬援生前批評過他,心懷宿怨,於時借口壺頭之戰進行誣陷,光武帝一怒之下取消了馬援的一切封號,馬援的屍體運回,也不敢埋入原來的墓地,隻能在城西買了幾畝地,草草埋葬。直到後來,馬援夫人知道原委,先後6次上書申訴冤情,光武帝這才命令安葬馬援。
班超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著名軍事家和外交家。被封定遠侯,世人多稱“班定遠”。他轉側邊陲,馳騁萬裏,為開通西域、密切漢族和西域各民族的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
投筆從戎斬使懾敵
班超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之子,哥哥班固因撰《漢書》而名載史冊,其妹班昭亦是巾幗不讓須眉,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才女。出身文學世家的班超自然也博聞廣識、明理善辯、孝敬恭謹,並且胸懷大誌、不拘細節,很小時就常常在家幫助父母做一些體力活,從不叫苦叫累。
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書郎,班超與他的母親也跟隨著來到了洛陽。由於家境貧寒,班超以替官府抄寫些文書來維持生計。班超每日伏案揮毫,總覺得難伸大的抱負,為此他鬱結難平,有一天終於投筆而歎:“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安知壯士誌哉!”這就是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
後來有一次,明帝問班固:“你弟弟現在幹什麼?”班固如實以告。明帝當下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書,然而沒過多久,班超又因為小過失被免了職。
永平十六年(73),東漢奉車都尉竇固領兵攻打匈奴,班超從軍北伐,在軍中擔任假司馬之職。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部攻打伊吾(今新疆哈密),與匈奴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牛刀小試卻殺敵甚多。竇固很賞識班超,於是令班超與從事郭恂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