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要想進入關中,必須越過險峻的秦嶺山,而通過秦嶺的三條通道,由三秦王分兵把守,極不利於大軍通行。因此,韓信特製定出“引兵從故道(今陝西寶雞市南)出襲雍”的戰略方針,以聲東擊西來力圖達成戰略進攻的突發性,確保首戰成功。於是,韓信公開派出兵力,搶修四個月前漢王出關時燒毀的子午穀棧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嶺的東段。子午穀的修複使三秦王放鬆了警惕和防備。漢主力部隊則遠遠繞開子午穀棧道,西出故道,潛越秦嶺,出散關,突襲並攻占了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雍王章邯慌忙領兵對陣,經反複激戰,雍王兵敗在廢丘(陝西興平)自殺。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見勢相繼迫降。韓信指揮漢軍,勢如破竹,連克數城,很快占領了關中大片土地,一舉平定三秦,初戰告捷,為下一步東進以爭天下,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漢王二年(前205)劉邦出關,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襲取彭城,當時項羽得知彭城失陷,立即自率3萬精兵回救。而劉邦此時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彭城過起沉於酒色的生活,對項羽不加戒備,從而導致10萬人馬被項羽殲滅,就連妻子與父親也被項羽給俘虜了。
劉邦兵敗彭城之後,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封鎖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劉邦派酈生說服魏王豹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
公元前205年八月,漢軍進入魏境。魏王豹得到漢軍進攻的消息,加強了各地的守備,並派大將柏直將主力部署在黃河東岸的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企圖阻止漢軍渡河。韓信再次故技重施,用了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術,增加佯動部隊,集中船隻擺出要從臨晉關渡河的架勢。而在暗中卻調動軍隊,向北進發到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作為主渡地段。當時,韓信籌集和製作了簡易的渡河器材——木罌缶。這是一種口小腹大的木桶,泅渡時縛在士兵身上,借以增加浮力。就這樣漢軍神不知鬼不覺地越過黃河,奔襲魏軍的後方安邑(今山西運城東)。魏王豹得到消息,倉惶回師迎戰,被漢軍殺得大敗,被迫率殘兵向東退卻。漢軍急追至曲陽(今山西安邑、垣曲間),又敗魏軍。九月,魏王豹在東垣(今山西垣曲西)被俘,韓信兵不血刃進入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然後,韓信又分兵攻占河東52縣,將它改建為河東郡,並將被俘的魏軍精銳送往滎陽增援守備。
背水破趙沉沙敗齊
滅魏以後,黃河以北尚有代、趙、燕及山東的田齊四個割據勢力。他們依附項羽,對抗劉邦。韓信針對這種情況,向劉邦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焚之糧道,兩與大王會與焚陽”的計劃。劉幫表示讚同。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派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大軍準備突破井陘口(今河北井陘西北)攻打趙國。趙王和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來襲,便在井陘口部署了重兵,號稱20萬大軍迎戰。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成安君采取斷其糧道、深溝固守的戰略,但成安君篤信儒學,宣稱作戰不能使用陰謀詭計,拒不采納李左車的計謀。
韓信得知李左車的計謀未被采納,大膽引兵前來,在距井陘口30裏處紮寨。隨後命令2000精兵每人拿一麵紅旗,到趙軍營壘附近的山上埋伏。行前告誡他們說:趙軍若見我軍退敗,必然會傾巢出動追擊,你們則趁機攻取趙營,拔旗易幟。
正麵,韓信以萬軍進至綿蔓水(井陘西)東岸,背水列陣。韓信命令三軍說:“今天打敗趙軍,正式會餐!”諸將聞言,都不相信。要知道:背水作戰在當時可謂兵家大忌,而韓信一反常規,鋌而走險。就連趙軍紛紛嘲笑韓信不會用兵布陣時,韓信派出一部漢軍打著大旗前進,趙軍馬上發兵迎擊。漢軍交戰後佯敗,拋旗後撤到河邊陣地。趙軍見狀,傾巢出動向漢軍展開攻擊。
這時韓信派出的2000精兵趁機攻入趙軍空虛的營壘,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換為漢軍的紅旗。陣前的趙軍與漢軍交戰後,發現漢軍個個英勇無敵,視死如歸,雖隻有10000餘人但與強大的趙軍比起來,亦是不相上下。交戰時間一久,趙軍不能取勝,準備回師但一回頭卻發現營壘插滿了漢軍的旗幟,以為漢軍已經破趙,軍心大亂,紛紛潰逃。於是漢軍前後夾擊,徹底擊敗趙軍,並俘虜了趙王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