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遷四年(前232),秦軍又發動了對趙國的第二次進攻,且兵分南北兩路向邯鄲進迫。李牧認為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不可能迅速攻破,遂決心將主要防禦方向放在北麵,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於是部署司馬尚軍在邯鄲以南據守長城之線,而自率主力北上,結果與秦軍所率部隊在番吾附近交戰。李牧指揮趙軍向秦軍猛攻,大敗秦軍;爾後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軍會師後,向南路秦軍反擊,又獲得勝利。這樣,秦軍第一次大舉攻趙的計劃,又一次被李牧粉碎了,同時李牧也使得秦軍三年內未再攻趙。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王嬴政於滅韓之後,向趙國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命王翦、楊端分兵南北兩路向邯鄲進迫。李牧仍采用一貫戰法,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秦軍多次進攻,但都被李牧給逼了回去而不能有所獲,從而陷入勞師無功的地步。王翦利用趙王遷庸碌無知,其寵臣郭開貪財好利和嫉賢妒能的弱點,實施反間計:一方麵停止進攻,保持對峙,派使者去趙營見李牧和談;一方麵派間諜帶重金潛入趙都,買通郭開,散布流言並向趙王遷告密,說“李牧和秦私自講和,相約破趙之日,分地代郡”。愚蠢的趙王在奸臣的讒言下任命趙蔥為大將軍,接替李牧的指揮權。正在前線督戰的李牧得到被貶的消息後,悲憤交集,不肯受命。趙王竟下令將李牧斬首。李牧死後,秦軍乘勢猛攻,很快殲滅趙軍,占領邯鄲,俘虜趙王。
王翦
王翦,秦始皇時著名戰將。頻陌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攻城掠地平定北方
王翦從小就喜歡讀兵書,談兵事。他在秦國任將軍時,正是秦王嬴政親政,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統一六國戰爭的時期。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趙同燕國發生戰爭,趙國奪取了燕國的狸(今河北任丘東北)、陽城(今河北唐縣東)。秦國以救燕國為名,乘機派王翦、桓齮、楊端和率軍攻打此刻國內兵力正虛弱的趙國。王翦等攻取了趙國的軍事要地閼與後,順勢又取橑陽,結果,連拔9城。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嬴政派桓齮攻趙,破趙軍於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殺趙將扈輒,斬趙軍10餘萬。次年,桓齮率秦軍出上黨,攻占了趙國的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深入至趙國後方,對邯鄲形成包圍的局麵。趙王任李牧為將,主持抗秦之事。在李牧的正確指揮之下,邯鄲之圍迎刃而解。秦、趙兩國軍隊大戰於肥下(今河北槁城西南),秦軍被殲10餘萬眾,桓齮逃奔燕國。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嬴政派王翦率秦軍攻破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西)。楊端和率秦軍圍攻邯鄲,邯鄲危急。趙王再次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多次打退秦軍的進攻。兩軍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秦軍久攻不勝。王翦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如果再這樣耗下去,秦軍勢必人困馬乏,別說攻占趙國,就是全身而退也是萬幸。於是王翦便策劃了反間之計,用重金賄略了當年曾經誣陷過廉頗的趙王寵臣郭開。郭開是個見利忘義的奸佞小人,他向昏聵的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陰謀造反。愚昧無知的趙王聽信郭開之言,不僅罷免了他們,還殺了李牧、司馬尚。
王翦聽說李牧等已死,趙國臨戰換將,立即調集兵力,猛攻趙軍。由於李牧一直是抗秦的主帥,這下遇害,對全軍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一時人心渙散,不堪一擊。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攻進邯鄲,北路趙將趙蔥被擒殺,而從齊國借來代替司馬尚督戰南麵防務的將領顏聚又逃跑。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翦率秦軍進入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