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作為秦軍統帥,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長平大戰之後,秦軍雖大勝,但也兵力大不如前。隻是由於秦國大勝,人人沉浸在這種勝利的氣氛之中,國家拿出大量錢財厚葬死者,厚養傷者,慰勞生者,但實際上國庫早已空虛,民力亦早就困乏。而趙國雖大敗,但是人人驚恐秦兵再次來襲,對死者不能葬,傷者不能治療,所以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的哀傷之中,因此民眾更加努力生產,多打糧食、增加財富,以求恢複國力,報仇雪恥。兩國形勢與長平大戰時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果以加倍的力量攻打趙國,奪取邯鄲,趙國人則會以十倍的力量加以防備和反擊的,此時攻趙不會成功,所以白起稱病而拒絕掛帥出征。
昭王改派齕王為大將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率兵10萬攻打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即使範雎來請求出戰,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西)。
由於秦軍缺乏白起這一靈魂人物統帥,各諸侯紛紛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鹹陽,並且還與範雎等人準備將白起處死。白起離開鹹陽到杜郵時,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其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做錯什麼了,老天竟如此懲罰於我?”良久又說:“我原本該死,長平之戰,趙國降卒數十萬人,我騙了他們而後坑殺掉,這就足以死了。”於是自殺。
李牧
李牧(?-前229),戰國末年趙國名將。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邊疆,以禦匈奴。屢立戰功,深得人心。
駐兵塞北示弱勝敵
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率軍駐守在趙國北部邊境的雁門郡以防禦匈奴的入侵。他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了各級官吏,並將收來的賦稅作為軍費。他經常殺牛犒賞士兵,並讓士兵苦練騎馬和射箭,時刻警惕著烽火台。他給將士訂下製度: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馬一律退入軍營中固守,膽敢迎敵出戰者立即斬首。這樣匈奴每次來襲,趙軍都不與匈奴交戰,這樣過了好幾年。在這幾年當中,雖有匈奴數次入侵,趙軍也沒什麼傷亡損失。但是匈奴因此認定李牧膽小怯戰,連趙軍將士也誤以為李牧是怕死的懦夫。趙王得知後,責備李牧不迎敵出戰,但李牧仍我行我素,結果此舉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
從此以後,每當匈奴入侵時,趙軍便出戰迎敵,但每次出戰皆失利,死傷慘重,邊境上的老百姓嚇得怕被匈奴劫走了羊群,都不敢放牧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於是趙王隻好請李牧再次出馬,李牧卻稱病一再推辭。在趙王再三的請求下,李牧隻好赴任,但對趙王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出任後仍像以前那樣固守,隻有這樣他才會接受命令。趙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李牧到邊境後,依舊像從前那樣行事。匈奴幾經入侵都無功而返,卻加深了對李牧膽小怯戰的印象。而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都盼望能打一仗。所以,不斷向李牧請求與匈奴大戰一場。李牧見時機成熟,便開始部署迎戰。他挑選了精銳的戰車1300輛、戰馬13000萬匹和勇猛的將士5萬人,以及優秀的射手10萬人兵進行軍事操練,同時讓百姓到城外四處去放牧。匈奴的小股軍隊入侵,李牧就令趙軍假裝戰敗,給敵人丟下幾千人而不顧。匈奴單於聽說後,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布下奇兵,采用兩翼迂回包抄的戰術打得匈奴潰不成軍,死傷10多萬人,隻有單於率少數殘兵敗將逃回匈奴。此後十多年趙國邊境穩固,匈奴再也不敢侵犯。
屢敗秦軍遭讒被殺
趙王遷二年(前234),秦王嬴政派桓齮率軍攻趙,兩軍遭遇於平陽(河北磁縣東南)一帶,趙將扈輒戰死,趙軍被殲10萬。次年(前233)初,桓齮又率軍由上黨東進,攻占宜安(河北槁城西南),深入至趙國後方,形成對邯鄲包圍的局麵。麵對來勢洶洶的敵軍,趙王命李牧主持抗秦戰事。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進行決戰,難以取勝,於是決定來取堅守壁壘的防禦陣勢,避免決戰,等秦軍銳氣有所消耗後,再圖反攻之計。同時還用對付匈奴的戰術,拒不出戰,並抓緊時間進行訓練。秦將桓齮企圖用白起之法,在趙軍脫離營壘工事後,將其消滅於運動之中。李牧對桓齮的企圖,非常清楚,李牧認為秦軍主將往攻肥下,帶走的必然都是秦軍的主力,而營中此時必然隻留些老弱病殘。況趙軍多日來隻堅守不出戰,秦軍業已習以為常,肯定對趙軍沒有防備,於是決定將計就計,乘虛進襲秦軍大營。李牧這一行動,完全出乎秦軍意料之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秦軍大營迅速為趙軍占領,留守官兵及軍實輜重,全部被趙軍俘獲。桓齮進攻肥下尚未得手,而大營已被趙軍攻破,急忙撤軍回救。這時李牧部署的另一支部隊開始行動,從正麵阻擊敵人,而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麵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後,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向秦軍實施鉗攻。經過激烈戰鬥,秦軍主力約10餘萬人,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逃往燕國。這是戰國末期秦軍遭到的一次最大的殲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