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3)

當時正值十月下旬,天上沒有月亮,夜色異常昏暗。魏軍的前鋒剛進入馬陵道,就被橫七豎八的樹枝擋住去路。龐涓知道這個情況後,便親自前往察看。他向前走不多遠,便發現道旁有一棵大樹,樹被刮幹淨了皮,且上麵隱隱約約似乎寫著什麼,隻是看不清寫的是什麼,於是就叫士兵點起火把來照著看。

火把點著了,在漆黑的夜晚,火光顯得格外明亮。龐涓看到“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不由得大吃一驚,連說:“不好!不好!”但是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埋伏在兩旁的齊兵,卻已經萬弩齊發,箭如驟雨,衝著火光射來。魏軍頓時大亂,紛紛死在亂箭之下。齊軍伏兵乘勢衝殺過來,喊聲震天。龐涓知道,這次自己是真的敗了,遂自刎而死。

齊軍乘勝追擊,全殲魏軍,並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孫臏因此也名揚天下。後世看到的《孫臏兵法》是孫臏及其後代所著,它不僅繼承了《孫子兵法》的光輝軍事思想,同時又結合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有所發展和創新,是先秦戰爭經驗的總結,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珍貴遺產。

廉頗

廉頗,生卒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一生光明磊落,百戰百勝,使趙國成為東方強國。其“將相和”的故事流芳千古。然而,耿直磊落的廉頗,老當益壯,卻遭到小人陷害,終不複用。

負荊請罪長平固守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作為趙國的大將領兵伐齊,攻下了齊國的陽晉城,戰功顯赫,被趙王拜為上卿。後來,秦軍伐趙,占領了石城。並以此為威脅,秦王要求與趙王在澠池這個地方舉行會盟,趙王非常害怕不敢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之後,認為此行非去不可,它關係到趙國在諸侯間的聲譽和趙王本人的顏麵,由於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地安排保證了趙王的安全,同時由於藺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地與秦王周旋,使得秦王不僅沒有占到半點便宜,而且還提高了趙國在諸侯間的影響力。

澠池會盟,藺相如居頭功,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滿,認為自己有攻城略地、擴大疆土的大功,而藺相如卻隻靠動動嘴皮子就位高於自己,實在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說後,為避免正麵的衝突,便盡量回避著廉頗,並且還稱病不去上朝,有時看到廉頗也要繞道而行。廉頗得知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後,深受感動,負荊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

其後,廉頗向東攻打齊國,殲滅他們的一支部隊。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又征伐齊國,又連取齊國9座城池。次年攻打魏國,攻破防陵、安陽城。正是由於廉、藺二人合心,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趙國從而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兵東進的屏障。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趙孝成王六年(前260),秦國派重兵攻打趙國。這時,趙國大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隻有廉頗率趙軍采用堅壁固守的策略,意在消耗秦軍,使其不戰而退。縱使秦軍多次挑釁,廉頗亦堅持不應戰,使得秦在此用兵三年亦無所獲。所以,雙方一直在長平這一地區相持不下。秦王素知廉頗智勇雙全,戰無不勝,又知道廉頗與趙孝成王有隙,所以派使臣帶著重金和寶物去賄賂趙王的近臣,又派間諜到趙國,利用反間之計,使間諜到處散布:秦國所害怕的隻有趙奢的兒子趙括,廉頗已經上了年紀,不能領兵作戰,所以不敢與秦軍交戰,隻能堅守不戰。

趙孝成王早就對廉頗堅守不戰不滿意,現在又聽到朝廷內外,街談巷議的種種流言飛語,便愈對廉頗的積極防守戰略有看法,於是便命令廉頗迅速出擊,盡快與秦軍決戰。廉頗熟知軍情,計策已定,認為決戰時機不到,所以依然堅持自己的防守戰略,不出兵與秦軍決戰。

由於趙孝成王不了解廉頗的戰略戰術,所以對廉頗的不出戰極為惱怒,認為廉頗拒不執行命令,便下令撤掉廉頗的軍職,以趙括代替廉頗為趙國大將,指揮趙軍與秦軍決戰,最終導致長平兵敗,趙國元氣大傷。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長平之戰後的第5年,燕王見趙國在長平遭受重創至今未恢複,且大將廉頗又上了年紀,就讓大將栗腹率領燕國10萬大軍攻擊趙國。

麵對強敵趙孝成王隻好再次任命廉頗為大將,統率趙國軍隊抗擊燕國大軍。廉頗運籌謀劃精密,戰鬥指揮得當,在都城(今洞北高邑縣一帶)大破燕軍,擒殺栗腹。燕軍大敗,四處潰逃,廉頗乘勝追擊,攻入燕國境內,對燕國實施包圍。燕王見勢不妙,急派使臣到趙國求和,願意割讓5座城邑給趙國,請求講和,趙國同意。趙孝成王十分高興,封廉頗為信平君,並代理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