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3 / 3)

白起命令秦軍全力攻擊鄢城,楚軍死命防守,頑強抵抗。秦軍久攻不克,白起於是改變了作戰方法,他認真地考察了鄢城的地理位置,命令秦軍在鄢城以西百裏之外築起堤壩,然後攔截西山長穀水,等水越積越多,深得成了一片汪洋時,白起下令決堤。千仞洪水,奔流而下,直淹鄢城,洪水從城西灌入,從城東潰出,城中百姓無法逃脫,被淹死者數十萬人,屍體漂浮,城東皆臭。鄢城淪陷。白起乘勝追擊,攻取安陸(今湖北安陸),直逼楚國都城郢。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秦軍攻破楚都郢。楚軍節節敗退,秦軍不斷進擊,火燒西陵,東進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南進至洞庭湖一帶。迫使楚王逃離郢,向東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秦國由於白起攻取楚都,而在江南設置南郡,其勢力發展到南方。白起因為這些大戰的勝利,立了大功,而被封為武安君。

此後的20年間,秦昭王橫掃六國,白起亦為其南征北戰,因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一再晉升。

功在長平威震六國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嬴稷改用範雎為相,開始正式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決定首先以韓作為主要打擊對象。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軍攻占了韓少曲、高平(河南濟原一帶)。次年,白起又奪占了陘城(山西曲沃北)等汾水沿岸5城,斬獲韓兵5萬。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再占南陽,次年占野王(河南沁陽)。至此,太行山以南的整個南陽地區,全部為秦軍占領,完全切斷了韓北部上黨地區和韓都的聯係。韓國上黨太守馮亭於是投靠了趙國。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嬴稷調遣了一支軍隊去攻打韓緱氏(河南偃師東南),以威脅滎陽,牽製韓軍;又命左庶長王齕率主力攻上黨,上黨守軍退至長平(山西高平北)。秦昭五四十七年(前260),嬴稷任命白起為大將軍,指揮秦軍進攻長平。

趙國派廉頗為主將率兵抗秦。秦軍多次打敗趙軍,但趙國卻不斷加強防禦,固守營壘,即便秦軍多次挑戰趙軍仍堅持不應戰。秦國一看速勝不行,於是使用反間計,使趙軍更換了主將,任趙國已故大將趙奢之子趙括為新的統帥。

趙括一到行,就改變了原廉頗采用的防禦堅守戰略,並且廢除一切防禦工事,準備出擊秦軍。趙軍出擊,秦軍敗退。趙括不知白起用兵之計,反以為自己進攻得手因而窮追不舍,一直追到秦軍固守的防守區域。秦軍靠堅固堡壘,嚴密防守,趙軍無法攻入,此時趙國40萬大軍已進入白起設計的包圍圈內。於是白起急令25000秦國騎兵斷絕趙軍後路,以秦軍主力與趙軍對陣,發起猛攻,同時以秦軍5000精銳騎兵殺入趙軍中,將趙軍攔腰截斷,趙軍分割為二,首尾不能相救,而糧道已被斷絕。趙括雖指揮多次衝殺,企圖突破包圍,但卻被秦軍擊敗,秦軍還不斷地出輕兵打擊。趙括屢戰不利,隻好築壁堅守,等待援兵來救。

到了是年九月,趙軍已斷絕糧草46天,軍隊內部人心渙散,毫無戰鬥力。甚至已經到了互相殘殺,彼此相食的地步。趙括把軍隊分為4隊,不斷攻擊秦軍壁壘,一心想突出重圍,然而均遭失敗。趙括無奈,隻好自己親率精銳部隊搏殺突圍。結果,突圍不成反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群龍無首,全線潰敗,40萬大軍全部向白起投降。

當天夜裏,秦軍接到白起的緊急命令,將投降的40萬趙軍將士,全部坑殺掉。隻讓240名小兵生還趙國,讓他們回去報告戰爭的結局和秦軍的英勇無敵。秦軍前後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趙國上下,無不大震。

以病拒命受讒遭死

長平之戰使白起的名聲與威望更高,這讓秦相範雎覺得非常不安,他擔心總有一天白起會威脅到他的權勢地位,所以在白起繼續組織進攻,準備一舉消滅趙國時,他卻以秦軍在外日久,應進行休整為理由,奏請嬴稷下令撤軍,要求韓、趙割地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