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雖然不知道孫臏有什麼妙計,但對孫臏的話深信不疑。到了再次賽馬的時候,田忌就下了3000兩黃金的大賭注,每場賭1000兩。臨賽前,孫臏對田忌說:“今天賽馬,第一場先用下等馬對國君的上等馬;第二場再用上等馬對他的中等馬;第三場用中等馬對他的下等馬。”田忌按照孫臏的計策行事,結果,第一場輸了,第二、第三場都贏了。三局二勝,田忌贏了齊威王千兩黃金。
由於以前都是田忌輸,這次卻是田忌贏,這使齊威王十分驚訝。因為齊威王覺得,他的馬實力比田忌的強,怎麼會贏一局而輸兩局呢?就問田忌取勝的原因。田忌便把孫臏替他出主意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齊威王。齊威王聽了,很想見見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孫臏,就傳令召見了他。齊威王同他談兵法,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於是,齊威王更加敬重他了。
兩敗魏國顯名諸侯
魏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求救。齊威王準備以孫臏為將,孫臏辭謝說:“受刑之人,身體殘損,有辱君威,不宜擔任主帥。”於是齊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
當時田忌建議直接出兵趙國以解趙國之圍,孫臏勸阻道:“避實就虛,在形勢上阻遏製止住敵方,自然就可以解圍。現在魏國攻打趙國,其精兵強將自然全部赴往前線,老弱殘兵留守國內,如果您此時引兵圍攻魏國的國都大梁,魏軍自然回撤,因為它不會看著自己的都城失守而還在外謀求利益。這樣我們就一舉解了趙國的圍,又收到了攻擊魏國弊弱的效果。”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邯鄲之圍果然迎刃而解,魏將龐涓引兵回撤進行自救。然而,這時孫臏又建議田忌將齊軍主力埋伏在魏軍必經的桂陵,準備與魏軍決戰。龐涓日夜兼程,急奔大梁,人困馬乏;齊軍以逸待勞,準備充分,圍殲魏軍。龐涓果然中計大敗,齊軍大勝。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過去13年後,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告急,向齊國求救。齊威王認為救韓敗魏有利於圖霸大業,所以想出兵救韓,便召集群臣謀劃出兵救韓的策略。齊相鄒忌生怕田忌、孫臏再立大功,名位高於自己,因此反對出兵;田忌主張盡快出兵,救韓遲緩,韓國降魏,對齊國不利;孫臏提出“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策略,即出兵救韓,但不宜過早,先叫韓與魏交戰,到雙方都有大量消耗、損傷後,再出兵救韓,這樣不僅可以不用消耗大量兵力就可救下麵臨危亡的韓國,使齊有恩於韓,同時又可以趁魏國疲憊之際,給其重創。齊宣王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再次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齊軍直奔大梁,威逼魏都。魏惠王聞訊,立即下令停止進攻韓國,調回龐涓,命太子申為上將軍,率兵10萬迎擊齊軍,要與齊決一雌雄。龐涓本來就對孫臏恨得咬牙切齒,加上又想報桂陵失敗之仇,所以有備而來,來勢凶猛,準備一舉打敗齊軍。
孫臏詳細地考察、分析齊、魏兩軍的戰略形勢和各自特點,從而采取了自己的戰略戰術。他沒有直接迎擊魏軍,而是采取了當魏軍回師大梁之際,齊軍向西進發。當龐涓趕回大梁時,齊軍已經越過西部邊境進入了魏國。
接著,孫臏又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驍勇剽悍、輕視齊軍的心理,示之以弱,透敵追擊,然後乘隙給予致命的打擊。孫臏還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即一和魏軍交戰,便立刻率軍向東撤退,途中逐日減少宿營地所築的軍灶數目,讓敵人以為齊軍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逃跑,從而助長他們的輕敵情緒,引誘其冒險深入;然後,選擇有利的時間、地點,采用伏擊的方法,集中力量,一舉將他們殲滅。
而後來的結果確實如孫臏所料,龐涓領軍自韓國回到魏國,見齊軍已經撤走,便以為齊軍膽小,不敢與之交戰,就下令魏軍全速追擊。第一天龐涓趕到齊軍的宿營地,發現齊軍留下的軍灶到處都是,足可供10萬人使用。但是第二天,龐涓率魏軍追到齊軍的宿營地,發現軍灶減少了一半,隻夠5萬人用了。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宿營地的軍灶更少了,僅夠3萬人用了。一向自以為是的龐涓被這種假象所迷惑興奮地對部下說:“早知齊軍怯陣,不敢同我作戰。沒想到才3天,人就跑了多一半,這次非將其全殲不可。”於是,丟下步兵、輜重,隻率領一支輕人裝精銳部隊,連夜追趕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