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成就篇(24)(3 / 3)

繼續舞動學科建設的龍頭,建設好已取得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力爭MPA授位點和行政管理博士點的申報成功。

形成教學、科研兩翼齊飛的新格局。繼續保持和擴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勢地位,形成新型的交叉的有特色的文科專業培養模式;爭取在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申報中獲得突破;完善科研機製,形成可持續的科研發展機製。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全國知名的專家,力爭出大師。加強對人才特別是學科帶頭人的引進,擴大現有師資培養力度,力爭學院的師資隊伍有根本性的改變;加大人事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完善激勵、約束、競爭、淘汰機製,在學術上形成反對平庸、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擴大學術交流,造就一批在國內外有相當影響力的知名學者,以突破對學院發展形成製約的人才瓶頸。

積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以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杠杆,以心理谘詢和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豐富校園文化,擴大影響。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將緊跟電子科技大學創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步伐,立足高遠,展翅雲天,為實現我們的追求和夢想而努力奮鬥。

(撰稿: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的前身——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外語科(教研組),1956年伴隨著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誕生而成立。1984年組建外語係,2001年底成立外國語學院。

曆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曆程,經不斷調整、發展、壯大,外國語學院目前已擁有教職工135人,其中教師118人。目前在讀研究生、本科生、雙學位、繼續教育學生共900餘人。曆年來,已為社會培養2300餘名高級複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學院辦學層次逐步提升,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完善,教學科研實力顯著增強,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創業艱辛,成績斐然

50年來,學院經曆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4個階段的建設與發展曆程。

1.創業奠基,內培師資

1956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立時,外語學科教師多為俄語專業,開設的外語課程也僅限於俄語。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學校開設的外語課程逐步轉為英語,外語學科的俄語教師邊學習、邊教學,平穩地實現了教學語種的轉變。經過老一輩外語教師的努力,一方麵培養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掌握外語的電子工程人才;另一方麵為我校外語學科的建設做了開創性的奠基工作。

1973年,一批優秀“知識青年”被推薦來到西南腹地成都上大學。其中19名學生組成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第一個英語專業班,這19名同學於1977年畢業,其中14名留校任教,其餘的到工廠或情報研究所擔任翻譯。自此我們有了自己培養的英語教師,也為中國電子行業輸送了“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批翻譯人才。

14名留校教師好比播撒在成電的種子,很快就成長為恢複高考招生後高教戰線的生力軍,他們和原有外語教師一道,為電子科技大學的外語學科建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第一個英語專業班的開辦,培養了教師,也為後續的78級、85級和86級英語師資班的開辦做了探索,四屆近100名合格英語教師相繼進入部、省內外高教戰線和中教戰線,及時補充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師資隊伍的斷層。當時的師資培訓發揮了工作母機的功能,為外語學科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踐行改革,培養外語專業人才

1984年,學校將外語學科教研組擴建為外語係。至今共招收培養英語和日語本、專科學生2000餘名,並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外事外貿和情報翻譯部門及新聞單位,有些在國內外重點大學繼續深造。實踐證明,具有電子科技特色的英語專業畢業生質量高、實力強,贏得了社會的普遍歡迎。由於專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基礎寬厚、專業方向靈活、實踐性教學注重實效的特點,瞄準外向型經濟發展,為科技、外貿、管理、師範等領域培養複合型外語專門人才,1993年,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獲四川省第二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