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成就篇(24)(1 / 3)

24年的累累碩果是管理學院的昨天,而今天的管理學院將更加團結、拚搏、奮進,本著“求實為治學之本,創新為立業之源”的精神,突出辦學特色,向建設國內一流管理學院的目標邁進,努力為中國培養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思維,具備卓越分析和決策能力的經濟管理人才。

(撰稿:管理學院)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人同全體成電人一起,共同見證了成電50年的風雨曆程。

1956年當新中國決定在天府之國的成都建立一所高水平的電子類院校時,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前身馬列主義教研室就同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一同誕生了;1984年根據發展的需要,組建了社會科學係;1988年更名為人文科學係;1993年擴建成為人文社科學院;2006年更名為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經過50年的辛勤耕耘,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已由以前不到20人的馬列主義教研室,發展成為擁有近100名教職工(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4名、具有博士以上學位的教師12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共700多名、兩個博士點、7個碩士點、3個本科專業的教學研究型學院,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的優秀人才。

一、高揚主旋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學院在發展曆程中,一直承擔著全校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人格素質等方麵的培養工作,是理工科院校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支撐。

1.不辱使命,開創事業平台

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在成立之初就肩負著為新中國培養掌握前沿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的國防科技人才的曆史重任,黨中央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厚的專業技術理論,而且更應具有忠於黨、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因此成立於1956年的馬列主義教研室一開始就承擔了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主要設有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革命史3個教研組,從事3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馬列主義教研室還擔任全校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的組織、輔導工作並出版刊物《理論學習》。為保證向國家國防輸送政治上過硬的高科技人才,當時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並將馬列主義教研室直屬於學校黨委直接領導,確定為係級單位。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為培養思想政治理論的專門教育人才,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工作,當時的馬列主義教研室從3個專業招收了第一批馬列主義師資班,這3個專業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產黨黨史。這批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到四川省的高校從事馬克思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目前這些畢業生中大部分已經成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專家,成為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力量。

2.打基礎,謀發展,初顯事業成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大批懂經濟、懂管理、懂法律、懂市場的專門人才,我校也麵臨從單一理工科學生培養向管理、人文、經濟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轉變。1984年學校根據發展需要,以馬列主義教研室和原黨校籌備組為基礎,組建成為獨立建製的教學單位,成立社會科學係,設有中文、政治學兩個教研組,1988年更名為人文科學係,除承擔全校學生的政治思想理論課程的教學外,還負責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並開始招收專科及本科學生,當時招收的專科專業有:思想政治教育、市場營銷、藝術教育、現代文秘與公共關係、金融與投資、經濟法與經濟管理;招收的本科專業是:思想政治教育。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向專業化、應用型、高層次方向發展,人文科學係也經過10多年的辦學經曆,在教學、研究、師資等方麵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辦學方向也從主要辦專科專業向本科專業轉化。同時在理論研究方麵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得到了學界專家的認同。為提高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論研究和教學水平,提升整體辦學實力,人文社科係於1993年底擴建成為人文社科學院,當時設立學院在全國理工科院校還為數不多。學院的成立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的舞台,1994年增加了經濟法、市場營銷本科專業,後來又增加了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和行政管理專業等本科專業,1997年學院還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點的碩士授位權,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既有哲學思維、實踐能力又有專業背景的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學院還取得一些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如1997年馬列課改革成果《高揚改革旗幟,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實效性》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還多次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獎。這是我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中,長期辛勤耕耘的結果,同時也標誌著我校在這一領域的教學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這在理工科院校中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