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成就篇(22)(3 / 3)

今年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50周年,機電學院伴隨著學校的前進步伐而不斷發展壯大,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機電學院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撰稿:薑昆)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建立是學校從長遠發展高度,分析學科發展特別是生命科學發展的趨勢,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5年來,在學校黨政領導下,依托學校電子信息學科的優勢,加強學科交叉,開展生命科學前沿研究,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

一、立足長遠,麵向未來,組建生命

科學與技術學院

隨著世界生命科技的迅猛發展,生命科技學科必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學科。為此學校於2001年11月正式組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學院組建時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點和“生物物理學”兩個碩士學位點。隨後新建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2005年);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得到充實提高,尤其在神經信息、生物信息、遺傳育種等方麵的研究能力明顯增強,爭取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等標誌性課題,在國內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學院人才培養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在加強學生基礎、注重實踐訓練,強調師生互動和學術氛圍建設等方麵工作初見成效。

二、突出交叉,發揮優勢,進入生命科學主流方向

發展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科學交叉學科,是生命學院學科建設的重點。建院前,學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有一定的基礎,但研究方向分散、力量不強、特色不明顯,影響不大。建院後,以學院院長堯德中教授為代表的專家緊跟腦科學發展的趨勢,提出發展神經信息學的思路,並帶領陳華富教授、李永傑、夏陽、顏紅梅、遊自立、陳於波、李科等副教授在腦電方麵開展了一係列高水平的研究,爭取到十餘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了幾十篇高水平的研究文章,並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2005年5月學校引進李朝義院士到生命學院工作,進一步加強了神經信息領域的研究力量。李院士牽頭的“神經信息研究平台”即將建成,腦光學成像係統和記錄單個神經元電活動的係統將促進神經信息研究的深入進行,為進一步組建“神經信息過程與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植物育種方麵,2003年9月到學院工作的任正隆教授帶領楊足君、馮娟副教授等積極開展小麥育種及生物化學方麵的研究,已在遺傳育種研究方麵取得部分成果,並進一步拓展了結構生物學研究方向。分別從加拿大約克大學、日本群馬大學、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引進回國的從事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方麵研究的周紅教授、劉貽堯副教授、湯麗霞博士等在積極建設研究平台的同時,迅速啟動了研究工作,現已有多篇高水平的論文發表。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生物信息學迅速發展,饒妮妮教授、黃健副教授、郭鋒彪博士積極加強該領域的研究,現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有高水平論文發表。生命學院雖然建院時間不長,但在依托電子信息科學,開展生命科學前沿研究,踐行“進主流、有特色”的努力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加強基礎,注重互動,體現

生命學院人才培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