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成就篇(22)(1 / 3)

建院以來,我們努力調動全院教師的科研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改革科研管理體製,大力加強科研工作,改變了建院之前科研經費長期徘徊在300萬元左右的局麵。現在每年新增科研經費達1800萬元左右,目前在研科研總經費達5000萬元以上,學院科研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十五”期間,教學科研人員從事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實驗室建設基金、企業技改項目及其他科研項目等課題研究近110餘項,總經費達2000餘萬元。建院以來我院的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近50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36項,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4項。學院還承擔了多項教育部教學改革建設課題,在國內率先推出以虛擬電子技術為核心的實驗教學平台,並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此外,學院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研究,近年來,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大幅度增長,僅2005年就發表學術論文219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41篇。

三、未雨綢繆,爭創一流學院

未來5~10年,自動化學院的發展思路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學研究為抓手,以院風學風建設為保證,把自動化工程學院建設成為在測試和控製專業領域國內領先的教學、科研基地,充分發揮學科麵寬的優勢,努力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學科交叉,使學院成為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基地、發展高新技術和新興學科的源頭。

(撰稿:周良鬆)

機械電子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64年的電子機械係,當時係序號為第七係。建係初期,全係有教職工79人,教學人員57人,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9人,助教47人。設有6個教研室以及機床、材料力學、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簡稱“機原機零”)3個實驗室和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機械原理及零件兩個模型室,後來還成立了兩個專業實驗室和公差與技術測量實驗室。

1970年,電子機械係由學校實習工廠托管。1972年11月,恢複無線電機械工程係,序號改為第四係,設有4個專業基礎課教研室和2個專業教研室,即機製工藝教研室(401)、機械製圖教研室(402)、力學與機原機零教研室(403)、電工教研室(404)、電子專用機械設備教研室(405)和電子設備結構教研室(406)。1974年,由於當時提倡以產品帶教學,全係各教研室撤銷,組成“設備”與“結構”兩個教研室。至1977年底,全係又恢複從基礎到專業的原教研室編製,原力學與機原機零教研室(403)分為力學教研室(403)和機原機零教研室(404);原電工教研室(404)改為自動控製教研室(408)。

建係初期,開設“無線電專用機械設備設計”和“無線電設備結構設計與工藝”兩個專業。1971—1976年均招收工農兵學員。1980年設置“自動控製”專業,1986年該專業調整到自動化係(十四係)。1984年,設置“電子專用機械設備”專業,並更名為“電子精密機械”專業,“電子設備結構設計與工藝”專業調整為“電子設備結構設計”專業。1985年,新增“工業與民用建築”專科專業,該專業於1988年11月經機械電子工業部批複同意招收四年製本科生,並成立工業民用建築專業教研室。1988年,增設“電氣技術”專科專業,該專業於1992年經國家教委審批,轉為本科專業。1992年,設置“機電一體化工程”和“機械製造工藝”兩個專科專業。1994年,國家教委專業調整,將“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兩專業合並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1979年,電子機械係開始招收“電子機械”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電子機械係抓住機遇,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發展,形成了“機電融合”的鮮明的辦學特色,特別是在2001年成立學院後,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是近兩年,學院發展的速度加快,改革和建設的成效明顯,學院綜合實力明顯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