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麵,精品課程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分別於2005年、2006年獲得兩門省級精品課程;以科研促進教學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積極開展並取得初步效果;學院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實驗教學用房麵積大大增加,建成了設備先進、場地集中的教學實驗基地,實驗項目的水平大大提高,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的比例超過了95%;編寫出版教材9部,並成功申報4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麵,學院已同國外許多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係,近年來邀請和接待了美國、英國、荷蘭、韓國等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來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講學,如2006年3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威爾士大學信息學院院長K.A.Shore教授來院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50年曆史的積澱鑄就了光電信息院不斷發展的堅實基礎,在“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精神的倡導下,全院教職工團結一致,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抓住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迅猛發展的機遇,促進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提高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承擔光電信息技術領域的重大科技任務,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撰稿:光電信息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科的發展經曆了幾個重要的曆史階段,從1956年底開始籌建,1958年建立解算裝置專業,經曆了專業建立初期,建立計算機係前的專業發展,計算機係、微機所與計算中心的建立,計算機學院的建立和計算機學院的新發展幾個重要的曆史時期。
一、計算機專業建立初期(1956—1965年)
1956年,國務院製定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即《1956—1967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規劃中製定了發展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等6項緊急措施,促使我國的計算機教育事業出現了第一個高潮。到1958年,全國共有15所高校開辦了計算機專業,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即為其中之一。
1956年9月,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正式成立後,院長吳立人授權許德紀教授籌建電子自動化設備係。籌備之初設立兩個專業:解算裝置和自動控製裝置。解算裝置專業即是我校計算機專業的萌芽。同年,學校將1956年入校新生中的兩個班劃歸電子自動化設備係,其中一個班屬解算裝置專業,為我校計算機專業首屆學生。
計算機專業建立以後,在1958—1959年期間自行設計研製了CDM-401八階電子模擬計算機和參與研製了CDS-401電子管數字計算機。同時編撰了專業教材,創建了專業實驗室,此時解算裝置專業歸屬第四係(電子自動化係),稱401專業組。
1960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各專業大發展,第四係迅速擴大,401專業組擴建成401教研室,原解算裝置專業更名為火箭專用計算機。同時,擴建了兩個專業實驗室:模擬實驗室和數字實驗室。開設了“無線電技術基礎”、“調節原理”、“火箭概論”、“數字計算機元件與線路”、“機電解算裝置”等課程,並先後接收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南京航空學院、重慶大學等校的教師以及研究所和工廠的研究人員來校進修學習。同年招收了第一屆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開始進行“119”工程(中程地對空導彈控製計算機)研究。1961年,計算機專業完成了“高性能六階模擬計算機”的研製,其中,研究成果之一“低漂移高性能運算放大器”獲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優秀獎。
1962年,江明德等教師建立了“自動機”研究方向,成為計算機專業軟件和軟件理論研究的開始。1963年9月,建立了以手搖計算機為基本設備的學校第一個計算機實驗室,編寫了《手搖計算機使用方法》等實驗教程。1963年,計算機專業開始仿製441-B 晶體管計算機,並先後研製了“DJ1-電灼式打印機”、“磁芯測試儀”、“低漂移晶體管放大器”等計算機產品。
二、計算機係建立前的專業發展(1966—1978年)
1966—1976年期間,大學教育處於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計算機專業發展受到很大阻礙,1966年9月,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停止招生。盡管受到幹擾,計算機專業的教師仍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