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的辦學過程中,光電信息學院(五係)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基礎紮實,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為目標,不斷突破傳統領域,以科研促進教學,深化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設置,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管理工作有特色,形成了治學嚴謹的教風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的學生有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強。多人次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數模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1994年首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二等獎一項;1995年全國第二屆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並分別獲得省一等獎和二等獎;1999年和2001年又分別獲得全國二等獎各一項及省一等獎三項;1994年獲得全國數學建模一等獎,1995、1996、2002年分別獲得全國數學建模二等獎,2003年獲得美國數學建模成功參賽獎;2005年2002級廖羽韜同學作為西南高校的唯一代表參加了由美國斯坦福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斯坦福中美學生論壇”;2005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我校獲冠軍,學院22051020班張都同學被評為最佳辯手。
50年來,光電信息學院(五係)已為國家培養了本科生5782人、研究生560人、博士生48人,畢業學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一大批校友成為我國科技骨幹、著名企業家、領導幹部,為我國光電信息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光電信息學院(五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雄厚,目前學院有135名教職工,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和高工35人。曆史上多人次獲得省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多人被評為部、省、市的優秀教師和勞動模範;多人被評為部、省優秀科技青年;2000年1名教師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在五係工作過的教師中有幾位還先後出任國內高等院校的校長,如劉盛剛(原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葆增(原杭州電子工業學院院長)、王祖耆(原杭州電子工業學院院長)、裘明信(原桂林電子工業學院院長)。
三、進入快速發展的光電信息學院
2001年11月光電信息學院成立後,在“開拓思路,創新體製和觀念,激活和凝聚全院教職工的力量,推動學院的全麵建設”的工作思路指導下,學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隨著人才引進和人員調整,學科方向不斷擴展,現已延伸至“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
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教授由2000年的12名增加到現在的23名,博士生導師增加6名,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35%,具有碩士學位的占45%;有兩名教授被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一名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兩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一名入選“2004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聘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姚健銓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方家熊院士、國際光電專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李天培博士等20餘知名學者為學院的兼職教授。
學院科研發展的勢頭良好,科研工作以電子薄膜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聚合物與微結構傳感器研究室)、信息產業部光電傳感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新型傳感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顯示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信息光電子技術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光電技術工程中心構成的高水平科學研究平台為依托,覆蓋了光通信與集成光學、傳感器與紅外技術、激光與光電工程、信息顯示科學與技術四個主要研究方向,項目和經費以翻番的速度增長,2005年科研經費已經超過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