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成就篇(18)(2 / 3)

4.機構設置的變化

建係初期,以教研室為基層單位,設有501、502、503、504教研室。501教研室的教學科研內容主要是電子管、離子管,502教研室的教學科研內容主要為電子束管,503教研室的教學科研內容主要為微波技術和微波器件,504教研室的教學科研內容主要為電真空技術和工藝。1958年,化學教研室從基礎課部調到該係組建為505教研室。1961年進行調整,從504教研室抽出從事材料、工藝、陰極教學科研的教師組建506教研室,原504從事真空技術的教師和501教研室從事離子管教學和科研的教師合並為一個教研室,編號仍為504教研室。1987年原七係博士生導師虞厥邦教授率原七係750教研室全體人員來光電子技術係,組建了570教研室。

1962年底,502和503部分教師從教研室抽出組建電真空科研室即530科研室。1978年4月原530科研室改稱高能所(高能電子學研究所),由劉盛剛任所長,仍屬五係。1979年4月10日,高能所脫離五係,成為係級單位直屬學校。

1958年建立507廠,作為電真空器件專業學生校內生產實習基地,工廠人員主要來自於南京292技工學校。507廠1969年12月脫離五係直屬學校。

1979年,化學教研室從光電子技術係(五係)分出。

在2001年11月之前,光電子技術係(五係)的機構設置為6個教研室和係辦公室,即501教研室(激光技術教研室)、502教研室(光電成像技術教研室)、503教研室(微波電子學教研室)、504教研室(應用電子技術教研室)、506教研室(激光信息及應用技術教研室)、570教研室(電路與係統教研室)。

2001年11月,以光電子技術係(五係)為主體,組建光電信息學院,學院取消教研室編製,以“係”作為學院的基層單位,設置光電子技術係,光信息科學與顯示工程係,光電技術工程中心,建有電子薄膜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聚合物與微結構傳感器研究室)、信息產業部光電傳感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新型傳感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顯示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信息光電子技術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學院是一期、二期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我校重點建設單位之一。

二、學院建設成就

從1956年建係開始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學校也是電真空器件係(五係)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早在1960年2月學校的首次科學討論會上,電真空器件係(五係)就因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全校標兵係,503教研室被評為標兵教研室,青年教師劉盛剛(後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被評為全校個人標兵。同年,青年教師陳瑞征還代表學校503教研室出席了省和全國文教係統群英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教師克服各種阻力,堅持進行了多項科學研究,完成了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科研項目:前向波放大器和矽靶微光攝像機,兩個項目分別獲得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1984年至90年代中,是學校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盡管光電子技術係(五係)先後在師資力量上為高能電子學研究所、微波測試中心、應用物理研究所、寬帶光纖重點實驗室、材料分析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光電子技術係(五係)仍以紮實的工作和豐碩的成果確立了其在學校主力係的地位。“八五”以來,光電子技術係(五係)的年均科研經費達450萬以上,約占學校科研總經費的十分之一,1995年達1130萬元。1993年,100萬元的課題和年經費達100萬元的課題組就有5個。“七五”至“十五”期間,完成科研項目近400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四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全國十佳科技進步獎一項,中國十大高校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40餘項,發表論文17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60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