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成就篇(16)(3 / 3)

3.師資隊伍不斷優化

50年來,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專業教師數量增加到108人。教師隊伍結構明顯優化:現有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博士生導師16人,教授27人,副教授37人。

學院教師的年齡結構更加合理,5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總數達到89人,占專業教師的86%;學曆層次普遍提升,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老師40人,達到37%。同時,近年來,學院還將目光緊緊鎖住海外和國內的科研院所,積極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並從美國、法國、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地引進20餘位青年學者。大批優秀人才的引進,顯著提高了學院的師資水平。

4.學生培養卓有成效

“九五”期間累計培養博士18人、碩士105人、本科生1250人;“十五”期間累計培養博士46人、碩士305人、本科生1500人;目前在讀學生2200多人,其中博士112人、碩士553人。

在研究生培養方麵,學院初步構建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係,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同時積極推行主幹課程的雙語教學,初步實現教材和授課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

在教學成果方麵,50年來我院教師累計編寫出版教材、專著65部,許多教材與專著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電子材料”、“半導體物理”被評選為四川省精品課程;“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類係列課程綜合改革與建設”、“微電子專業係列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本科生生源質量保持較高水平,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7%以上,並且在保證了高就業率的同時更注重高就業質量。本科生創新能力增強,累計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10多名同學在全國和美國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等科技競賽中獲得殊榮;文體活動豐富活躍,成績突出。通過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初步構建了本科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係。

5.營造一流科研環境

隨著學院的快速發展,我院的科研設備、環境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在學校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對微固樓進行了全麵的裝修和改善,同時學院也每年劃撥了專項經費,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加強對科研設備的完善。目前我院建立了一係列科研平台,包括粉體、快體、薄膜製備平台;介電、磁性、半導體性能測試平台;微觀結構分析表征平台。擁有專業實驗室麵積400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8000萬元,教學實驗室麵積2000平方米,教學設備及教學軟件1550萬元。目前,在學校支持下,我們正在組建價值2000萬元的“微細加工”平台。通過“微細加工”平台建設,強化材料與器件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創新(介電-磁性-半導體),力爭成為未來的國家實驗室的亮點。優良的科研環境和完善的科研設備,一方麵保證了我院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同時也為吸引和造就更多優秀人才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6.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交流活動也日益活躍,在“九五”、“十五”期間我院師生累計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近580人次,其中參加國際會議261人次;國內外專家來訪710人次,其中國外專家來訪167人次。並先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院舉辦了130期高水平的“微電論壇”講座,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

學院與美國賓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KFK中心、美國Onsemi公司、Viriginia理工大學、意大利國家半導體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羅斯電子材料所、日本橫濱大學、英國利茲大學、日本ISTEC、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開展了協作和互派人員的交流活動,在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聘有兼職教授9人。

成績屬於過去。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將繼續奮鬥,為實現基礎研究國際化努力工作,以出傑出人才、出標誌性成果為目標,追求卓越,勇創先鋒!

(撰稿: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