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成就篇(16)(1 / 3)

“十五”期間,學院先後與10多個國家的20餘所院校進行了交流,並同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的4所院校建立了正式的校際合作關係。同時,學院積極開展校際互訪,5年間,先後邀請40多位高水平的外國專家來學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短期合作與技術開發等;學院選派部分教師到MIT等大學進修交流。目前,學院與美國Intel、Motorola、Conxent和韓國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合作建立了實驗室並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2004年獲得Intel PCA大學教育計劃資助。

學院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出國進修、攻讀學位。學院積極探索,實現了與美國等國家與地區的4所大學聯合開展合作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項目。到2005年年底,已選派了10多名學生前往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學習。承辦了ICCCAS’02、ICCCAS’04及“中日微波會議”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提升了學院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以人為本,再創新的輝煌

電子工程學院的學科專業是伴隨電子科技大學的誕生而誕生的,過去數十年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麵還是在科學研究方麵均為學校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同時也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國家級教學基地、一個國家級示範中心既是電子工程學院的驕傲,更是電子工程學院的責任,既要充分利用這些來之不易的平台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好務,更要維護好、建設好這些平台。

在學科建設這個龍頭的牽引下,人才培養要下大力氣提高質量,要爭取機會承擔高水平、高級別的科研任務,以達到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之目的。

學院能否再創輝煌,關鍵在於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核心,學院將通過“外引”“內培”並重的方式提升隊伍的學術水平。

今後,在確保現有幾個“國字號”平台繼續上水平的前提下,要為衝刺“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好充分準備,再經過幾年努力,把學院建成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型學院,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撰稿:電子工程學院)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的前身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初期的無線電零件係(即三係),學院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和雄厚的科研實力,在本學科所涉及的主流方向上具有綜合優勢。目前學院擁有一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教授領銜的包括16名博士生導師、27名教授在內的雄厚師資力量,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者3人,長江學者4人;擁有“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院常年與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進行廣泛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

50年來,學院也為國家信息產業輸送了大批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學習能力、工作態度、敬業精神、適應性和競爭能力都得到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他們中的大部分成了該領域的精英。

一、曆史回顧

1.建設與發展階段(1956—198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無線電材料與元件的生產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新型元器件不斷湧現。由於無線電零件是電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國內建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就顯得非常必要。為此,在1956建校時,學校就成立了無線電零件係籌備組(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前身)。在成立初期,無線電零件係籌備組人員麵對一無所有的困境,集中力量解決師資缺乏,學生轉係、分係等問題,並派教師到京、津、寧、滬等地參觀工廠、研究所和學校,向專家征求關於專業設置及教學計劃的意見,以做好教師的培養和學科建設工作。通過反複的實踐論證,學院最終設立了絕緣材料與電阻電容專業、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專業、磁性材料與器件專業並建立了相應的教研組。

1956年建校以來到1989年這33年間,我院從無到有,經曆了初期艱苦的籌建、專業設置的調整階段,在教學、科研方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初步完成了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科學研究成果在該領域得到了全國同行的初步認可,其中有32項科研成果分獲國家、部省級獎勵,並編輯出版了教材著作42部,為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改革與發展階段(1989—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