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成就篇(15)(1 / 3)

師資隊伍、學科和科研工作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辦學實力,支撐和推動了學院的人才培養。在本科教學方麵,1998年學院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調整要求,把所辦專業整合成通信工程專業,並迅速建設成為學校品牌專業,在生源質量、教學質量、就業以及社會評價上都取得良好的聲譽。通信工程專業有無線電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通信、光纖通信4個專業方向,較好地體現了學科和科研優勢,形成了科研教學相互支撐、互相發展的良性循環。2006年該專業正式被命名為四川省品牌專業。同時,2001年學院申請建設了網絡工程專業,這是一個以培養網絡規劃與工程設計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網絡研發工程技術人才以及培養高層次網絡研究人才等多方麵人才為目標的新辦專業。學院招生規模逐年增加,截至2006年7月,學院在校本科生近2300人。

在研究生教學方麵,學院擁有通信與信息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係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光學工程、密碼學等研究生專業,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達1100人、博士研究生達100人。

初具規模的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正在成為培養通信領域中具有紮實理論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2001年以來,學院提出樹立精品意識,深化教學改革的建設思路,積極推動課程組建設和課程建設,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學院彭啟琮教授榮獲首屆國家教學名師獎。到2006年,學院完成各類教改項目19項,目前還承擔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教育部教改項目4項。深入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實踐,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同時,學院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加大了實驗和實驗室建設力度。2002年啟動了通信與信息學院教學與實踐基地的建設,在學校和國內外相關企業如華為、中興、MOTOROLA、TI、ALTERA、MENTOR GRAPHICS的大力支持下建設了國內一流的通信專業實驗室,其中有特色的專業實驗室11個。學院現有實驗室麵積1100平方米,共計投資近4000萬元(含捐贈),各類儀器設備1885台。實現了從原理、部件到係統,從語言、工具到硬件設計,從課程實驗、實驗課程到專題實驗等多層次實驗教學。

此外,學院還致力於探索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從“務實創新”到“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從“以人為本,有容乃大”到“崇尚個性,凝聚團隊”,推動了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化,促進了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近5年通信學子在各類科技競賽中成績驕人,獲得國際獎項18人次(包括美國ICM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項90人次。通信學子的良好素質得到了社會和行業的肯定。

帶著昨日的輝煌展望未來,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提出了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學科平台、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人才培養體係和實驗基地以及一流的學生質量即“五個一流”的建設任務,爭取經過10~15年的努力,將學院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學院正準備全麵開展建設工作,如加強“抗幹擾通信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高質量地實現實驗室的拓展與提高計劃;如力爭恢複“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稱號;如籌備新建“通信係統中的信號處理與電路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如加大通信工程專業建設力度,提升品牌專業的知名度等等。

隨著我們國家的高速發展,創新社會和創新體係的建立,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支柱——現代通信和信息工程技術,必將會更加闊步地向前發展。而隨著學校新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開展,新校區建設的啟動,更將極大地推動學院的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通信之鷹必將飛得更高。

(撰稿:李玉柏)

一、曆史底蘊

1956年電子科技大學成立時的二係,設有電磁場與微波工程、遙控遙測、雷達、通信、電視、無線電等專業。1976年,從二係分離出來的雷達專業和遙控遙測專業合並,單獨成立了七係。1980年,從七係的微波、遙控遙測、接收等教研組分離出部分教師成立微波中心、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企業管理係。1987年前後,將7係的709實驗室分出來成立電子實驗中心。1992年3月,將原二係和七係合並,成立電子工程學院。2001年,將原電子工程學院、微波中心、電子實驗中心整體及應用物理研究所部分研究室、五係的應用電子技術教研室合並重組新的電子工程學院,目前是電子科技大學規模最大的一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