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消防安全,嚴查火災隱患,確保萬無一失。認真吸取2001年“3.29”火災事故教訓(注:2001年3月29日,學生宿舍11棟1名同學違章在寢室內點蠟燭照明,引發嚴重火災,燒毀學生宿舍500多平方米),定期開展消防專項整治工作。安全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到人;多種途徑對師生進行法律法規、校紀校規以及安全消防知識和消防技能的教育培訓;每年組織定期不定期安全檢查;拆除和改建火險隱患嚴重的學生宿舍一萬餘平方米;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改造南院家屬區電源和供電設施設備。學校投資300多萬元建成的消防安全技術防範係統於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
加強信息調研,及時掌握和化解各種矛盾,維護學校穩定,配合國家安全機關和公安機關打擊網絡犯罪行為,還配合參與了對“法輪功”邪教分子的調查和轉化工作。
1、3.建立安全管理長效機製
一是完善安全管理製度建設。完善了《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學生公寓安全管理規定》、《危險物品管理使用規定》、《校園交通秩序管理規定》、《生產施工安全管理規定》、《裝飾裝修安全管理規定》、《外來施工隊安全管理責任書》和《學校安全工作目標責任考核評估體係》,製定了《處置突發事件預案》等安全管理製度。二是加強技術防範建設。學校投入數百萬元,經過三年分期建設,於2003年建成了功能完善的電子報警監控係統,該套覆蓋全校的電子技術防範係統,集數千個消防智能報警點、消防聯動控製、消防廣播,數百個攝影防盜視頻監控點、近百個門禁防盜報警點於一體,具有遠程電子視頻報警顯示功能,充分體現了現代網絡技術在安全保衛工作的運用,實現了消防報警係統智能化管理和網絡化監控。該套係統在公安消防機關的權威鑒定中被認為:居國內領先水平,尚屬“首例”。三是以校園報警中心為中樞,以校園110為骨幹,建立健全快速反應的校園預警機製。
1、4.加強保衛隊伍建設
安全保衛隊伍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維護師生員工的生命和國家個人財產安全的高度,從維護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高度,認識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為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服務的思想,形成積極向上、勤奮進取的風尚。在工作中不斷強化責任製度,提高管理水平。通過幾年的努力,完善了人防、技防相結合的防控體係,形成了以接、報警為中心樞紐,守護、巡查、快速反應的應急機製,全體幹部實行分片管理責任,基本上形成了以幹部值班為中心的多層次立體防範體係,發揮互動協作的防範功能。
(撰稿:陳學初、楊軍、張娜)
1994年10月21日學校批準成立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1995年3月25日以無線電技術係為主體,整合學校通信技術領域的人才、科研、教學等資源組建的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正式掛牌。學院由3個係(無線電技術係、通信工程係、信息係統工程係)、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戰術通信抗幹擾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信息係統研究所組成。
經過12年的發展與建設,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院已發展成為我國電子通信和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內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科研基地和高技術產業開發基地。
一、學院的前身
學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建校初期的有線電設備係和無線電設備係,其中無線電設備係設有無線電技術專業,有線電設備係則包括了有線電、電報電話和通信三個專業。這些專業支撐著國家急需建設的電報電話、有線電台等通信設備生產的工程師培養任務。1959年,學校撤銷有線電設備係,成立電訊係(即一係),下設市內電話、長途電話、無線電通訊、無線電通訊測量四個專業,隨後二係的電視專業並入到一係,基本上形成了今天通信與信息學院的基礎。當時培養的許多優秀學生留校工作,學校的師資隊伍迅速發展起來,科研和實驗室建設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學校各個方麵不斷發展,電訊係和下設專業不斷調整壯大。在利用上海交通大學等實驗儀器設備的基礎上,電訊係建立、完善了一係列的實驗室和實驗,推行了係列教學改革,使眾多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文化大革命”10年,許多建設工作處於停滯狀態,尤其是教學工作深受影響。直到1978年,國家恢複高考製度和高校秩序的正常化,學校的專業重新按照教育部專業規劃的要求進行了調整,1979年成立了無線電技術係,即為人們熟知的老一係。無線電技術係整合了通信技術和通信測量的優勢資源,設有無線電技術、廣播電視工程、通信工程、電子測量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