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成就篇(14)(2 / 3)

曆經風雨,學校始終秉承“培養國家電子技術人才”的曆史使命。注重無線電技術和理論並重,注重實驗室建設,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業務水平的提高,注重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因此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電訊係也組織了廣大教師和實驗人員參加國家級的攻關項目。如有許多老師、包括一些導師帶領的學生,參加了“電視會戰”、通信兵部的“930工程”、“黃河水位數傳”等多項大型科研項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多次得到國家和通信兵部嘉獎。通過參加科研、實驗、科技扶貧、實踐成才、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等一係列實踐活動,既幫助教師快速成長,同時培養了學生科技活動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培養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1978年,學校恢複科技成果的鑒定工作,選拔了一批成果申報全國科學大會獎,無線電技術係推薦的五項成果全部獲獎。

進入20世紀80年代,無線電技術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首先是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科研經費從1981年15.24萬元到1990年的182.87萬元。科研項目也從純計劃安排項目發展到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跨行業項目等多種類型。從1981年到1990年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6項。其次是學科建設和科研基礎快速發展,“通信與電子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係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相繼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博士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在國內有著重要影響的學科基礎和科研平台。

在科研工作蓬勃發展的同時,無線電技術係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改革工作也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實驗室建設初具規模,從微機原理、信號與係統、程控交換、電視技術到射頻技術等都有相應的為學生實踐所提供的平台。同時無線電技術係還將部分學生分配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所、三十所、二十七所等研究所做畢業設計,以研究所老師的研究課題作為畢業設計題目,既使學生在真刀實槍的畢業設計中得到鍛煉,又幫老師完成任務,形成校外的畢業設計基地,其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高度肯定,並評為國家級優秀獎。同時在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方麵也成績斐然,出版教材23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10項。

二、學院的誕生

進入20世紀90年代,無線電技術係進入發展成熟期。1990年學校以無線電技術係為主體,聯合學校相關專業的部分資源,申報成功了“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994年以通信實驗室為主體申報成功了“戰術通信抗幹擾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獲得世行貸款100萬美元和部門撥款近300萬元;戰術通信抗幹擾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獲得國防科工委、電子工業部等1000萬元投資。兩個重點實驗室的籌建大大改善了學科和科研平台,整合光通信技術、寬帶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抗幹擾處理技術等科研力量,提升了科研水平。以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為例,籌建期間(1990-1995年),承擔了國家科委“863”項目、預研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51項,累計經費583萬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發明獎各一項,省部級成果7項。

同時,在90年代,學校根據發展的需要,開展了院係體製改革,在原有的係建製基礎上擴建學院建製。鑒於無線電技術係、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個電子工業部部級信息研究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科、教學、科研支撐,1994年10月學校批準成立了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1995年3月正式召開成立大會,首任院長劉亞康,總支書記彭啟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