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基建後勤工作機構撤並頻繁,職責範圍也在不斷變化。1956年7月,撤銷總務科,成立總務部,下設膳食科、財務科、事務科、衛生保健科、校產科、印刷所;1957年1月,撤銷基建處,在總務部下設基建科;1964年11月,學院設立院務部,下設總務處、房基處、財務處、衛生處、物資處、院務處;1972年3月,學院下屬單位按連隊形式組建,後勤部下設3個連:10連為總務部門,11連為房基部門,12連為衛生、財務、物資等部門。1972年7月,後勤部改為院務部;1977年11月,房基處分為房管處與基建處。
2.恢複與鞏固(1978-1998年)
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招生,這對學校來講既是一個裏程碑,又是一個轉折點,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學校伴隨著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漸恢複了勃勃生機。
但此時,建校20餘年沉澱積累下來的問題日益顯現,學校基建後勤工作麵臨極大困難。主要表現在:1)建校初,由於時間緊迫和當時的曆史背景,各建築設計多套用前蘇聯有關圖紙,土地利用率低、功能不合理、采光通風差;2)當初偏重追求工期快、造價低,大量使用紅磚粉代替水泥,房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3)道路、綠化、給排水係統等公共設施未能配套;4)學校長期未新建教工宿舍,住房極為緊張,職工意見很大;5)基建投資和後勤維修經費短缺,導致基建後勤工作無法正常開展。上述矛盾疊加在一起,令基建後勤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學校恢複工作千頭萬緒,校黨政領導高屋建瓴,極為重視學校基本建設和後勤保障工作,緊抓規劃這個龍頭。一方麵積極主動向上級彙報情況、爭取投資;另一方麵組織專門力量負責征地建設,盡快打開局麵。先後修建了部分職工宿舍、圖書館、教學樓、幼兒園、部分學生宿舍、科研樓等建築,建築麵積達9萬平方米。1986年2月,電子工業部下達(86)電基字0080號“關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改擴建初步設計的批複”。這是學校基本建設方麵一個時期內的綱領性文件,學校基本建設又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從恢複階段邁入鞏固階段。這段時期,先後修建了計算中心、材料中心、培訓中心(賓館)、學生一、二食堂、成人教學樓、通訊大樓、成人教育學生宿舍、圖書館閱覽樓、研究生宿舍、東院職工宿舍等一大批建築,建築麵積達13萬平方米,基本緩解用房緊張局麵。至1998年,學校占地700畝,建築麵積約40萬平方米。
基建後勤工作的恢複與鞏固同時表現在機構的調整和工作職責的變化,1979年4月,撤銷院務部,成立房基處和學校綜合修造隊(1986年12月改為綜合修造廠)。1983年10月,撤銷衛生處,成立衛生保健科,後改為校醫院,歸總務處領導。1985年5月,房基處分為房產處與基建辦(1989年改為基建處)。1987年9月,總務處與房產處合並,成立總務處。1988年10月,總務處分為總務處與生活服務中心。總務處代表學校作為甲方,對生活服務中心(乙方)進行監控。1992年8月,撤銷基建處,成立房產基建處;總務處與生活服務中心合並,成立總務處。總務處實行任務、經費目標責任管理。1995年初,由於學校進行機構改革,原房產基建處和總務處合並成立了後勤管理處。1997年底,因工作需要,基建處作為行政獨立部門從後勤管理處剝離出來,原後勤管理處變更為總務處。
3.改革與發展(1999-2006年)
1998年開始高校擴招,教育部提出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等重大變革,給學校基建後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基建後勤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麵對擴招帶來的巨大壓力,學校在短短幾年內,采用多種模式、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破舊立新,合理規劃,新建了“211”大樓,第一、二教學樓、九裏堤校區實驗培訓樓、體育館、新村及九裏堤學生宿舍、老年活動中心、逸夫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建八裏小區教職工住宅,極大地改善了教職工的居住條件,共新增建築麵積達30萬平方米。
此外,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多次與開發商談判,最終引資1.2億元參與我校學生公寓建設,新建總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的學生公寓,切實解決了擴招帶來的學生住宿問題。同時,對學校生活設施、公共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主樓、圖書館、檔案館、運動場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至此,全校占地921畝(含九裏堤校區60畝),建築麵積7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