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成就篇(11)(1 / 3)

同時,我校還與一些國外高校開展了科技合作項目。如與德國慕尼黑大學開展的民用雷達項目,利用了大眾汽車公司的基金資助,完成了8毫米成像雷達的設計,成功應用於高爐爐麵的成像。周明天、劉錦德等老師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製成功20世紀80年代我國較早的微機“紫金2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與日本電氣通信大學合作開展的機電一體化項目,開啟了雙方長期的友好合作。

學校每年派出數十名教師參加各地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20世紀80年代共160多名教師參加了110餘次國際學術會議;同時,組織40餘人次赴國外大學講學和合作交流,組織30多個團、250餘人次對國外著名大學的辦學、管理等進行考察。這些措施使得學校及時了解了相關學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發展動態,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並擴大了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國際影響,提高了學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使我校一些有名望的教師在國際學術組織或刊物中擔任一定職務,並聯合召開國際會議,聯合進行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等。

我校還積極開展與國外著名公司、學會的交流。美國物理學會、電子學會等著名學會,西門子、IBM等著名公司都在20世紀80年代與我校開展了良好合作。

三、發展階段(1990—2000年)

我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在90年代有較大的發展。

1990—2000年,電子科技大學共接待來賓900餘人次,聘請長短期外籍專家420餘人。出訪438人次,其中公派留學186人次,出國講學和開展合作研究66人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186人次。與28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簽署了友好協議。從1996年開始申報國家公費留學資助項目,三年共申報24人,被國家教委留學基金委錄取了22人,年平均錄取率居四川省高校榜首。

1996-1997年先後接收過4名法國留學生前來我校光纖重點實驗室短期進修。1999年我校首次招收了6名美國留學生來我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學習。

90年代,我校先後舉辦國際會議及國際講習班共7次:93’國際電子高等教育學術討論會、94’國際等離子體科學與技術會議、第二屆中日機械電子學術討論會(1997年)、中英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係研討會(1998年)、MAGIC程序國際講習班(1996年)、MEI方法國際學術討論會(1997年)、第25屆國際紅外與毫米波會議(2000年)。其中的5次會議均由我校主辦。1996年美國R.Barker博士出資贈送給我校一套大型粒子模擬軟件(MAGIC程序),並派B.Goplen博士來我校舉辦MAGIC程序國際講習班,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核工業研究院及我校高能電子學院所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講習班,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1997年由我校主辦的“2000年國際紅外、遠紅外、毫米波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四、快速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自2001年起,學校提出大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走國際化的辦學道路。學校將“努力營造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作為外事工作的重點。通過經費支持,提供良好的條件,鼓勵廣大教師“請進來,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在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大幅度增加外事經費,為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提供了經費支持

從2001年起,學校的外事經費大幅度增加,從最初的60萬元增加到230萬元。學校通過基金的方式,使各個層次的教師都有機會參與國際交流。“青年教師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基金”為沒有課題經費的青年教師赴境外參加國際會議提供了經費支持。自2001年至今,共有400人次獲得資助赴境外參加國際(雙邊)會議。2005年我校與香港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第三屆通信、電路與係統(ICCCAS05)國際會議”,組織並資助了60餘名教師和研究生赴香港參加會議。“國際會議籌備基金”支持學術單位在國內舉辦國際會議,為廣大教師參與國際交流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學術講座經費預算”鼓勵廣大教師積極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學術講座和短期學術交流活動。

2.積極尋求出國進修的渠道,為廣大教師走出國門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