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成就篇(11)(3 / 3)

我校與包括IBM、INTEL、ONSEMI(安森美)、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國國家半導體)、SAMSUNG(韓國三星電子)、韓國電子科學研究院、日本EPSON、德國CST公司、烏克蘭科學院、俄羅斯應用物理研究所在內的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簽訂了科研合作協議,建立了25個聯合實驗室,獲捐贈軟件價值3000萬美元,硬件價值9238萬元,聘請海外兼職教授59名;與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日本東京電氣大學、美國伊理諾伊理工學院、法國布列塔尼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皇後瑪麗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動力學院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簽訂了40餘項合作協議,為學校師生了解科技前沿動態、培養國際交流意識、增強學校科研實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法國兩任駐華大使LAFON先生和高毅先生、以色列駐華大使HAIM博士、貝寧國家高教部長、蒙古教育文化科技部長相繼來訪,探討教育領域合作與交流;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教授和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校長馬爾科姆?麥維卡先生以及英國拉夫堡大學校長David Wallace先後來校訪問,洽談校際合作;德國駐成都總領事葛思茂和美國駐成都總領事穆恩先生也來學校訪問交流;美國安捷倫公司CEO Bill Sullivan和美國惠普集團副總裁黃太平先生在內的多位世界知名公司的總裁、高級副總裁來校洽談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

50年來,隨著指導思想不斷的調整與完善,外事工作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外事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被評為2004年度“四川省外事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在學校大力支持和兄弟部門全力合作之下,國際合作與交流未來的工作將會更加蓬勃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也將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撰稿: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我校的基建後勤工作伴隨著學校50年的發展,幾代人經曆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有過多少次風雨坎坷,每一步前進都烙下深深印跡,每一分成績都凝聚著廣大基建後勤幹部職工的心血和智慧。基建與後勤工作彰顯著深厚的校園文化和業已形成的後勤精神,基建工作描繪著為大師而造大樓的追求,後勤工作表達著服務育人的理念,其每一次改革、每一步發展都緊跟著時代的脈搏。

一、50年來基建後勤工作發展曆程回顧

1.創業與停滯(1956-1977年)

1956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會正式決定,學校校址設在成都市東北郊府青路以東、沙河以西的保和鄉地區。建校籌委會隨即成立基建處、總務科,開始了學校首次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工作。

從1956年2月初選定校址,到1956年9月初教學主樓兩翼和四幢教職工宿舍15693平方米、三幢單身宿舍15505平方米、教職工食堂1329平方米的竣工,短短的7個月時間,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第一代基建人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從主樓鑽探、整體規劃設計到施工建成、完成主要配套的全部工作。開工大小工號共10個,建築麵積59723平方米。廣大師生積極投入建設施工,揮汗如雨,不辭辛勞,搬磚運瓦,眾誌成城。鋼筋供應不上,本地不產紅磚,省、市政府指示拆城牆取磚,砌入教學主樓部分底層……當年的這一幕幕鼓舞人心的場麵至今對於許多人來說仍曆曆在目。

1956年9月29日是一個不能忘懷的日子,全校3000多名師生員工和來賓,沐浴在蓉城金秋的陽光裏,在主樓東邊的體育場隆重舉行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首屆開學典禮。自此,學校在漫漫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隨後的幾年裏,由於辦學規模多次變更,學校基本建設工作受到了很大影響。從1957年到1960年在校學生規模在7500~15000人之間劇烈起伏,導致學校基建規劃與布局舉棋不定。三年自然災害後,基建速度放慢,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學校基本建設工作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這一階段,學校共征地468畝,建成教學主樓、人文社科樓、微固學院樓、光電學院樓、實習工廠、校醫院、子弟校、食堂、教工及學生宿舍總計1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