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成就篇(10)(3 / 3)

審計的目的是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的管理與控製。發揮審計工作的保證、促進、調控作用,就必須將我們的服務寓於審計監督之中,才能使審計工作發揮其應有作用。

2.必須緊緊圍繞和服務於學校中心工作

任何單位的審計工作,都是為促進單位的快速、健康發展服務的,保證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否則,就失去了審計工作的意義,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審計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學校的中心工作。

3.必須注重創新,勇於開拓,不斷改進工作方法

依法審計不等於生搬硬套,隻有在實際工作中既注重依法審計,又注重開拓創新相結合,才能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進程中發揮出我們審計工作的最大作用。

4.必須加強審計製度建設,做到按章辦事

隻有與時俱進地加強審計製度建設,不失時機地在新的形勢下建立健全審計的規章製度,使我們的工作有章可循,做到每一個審計人員自身的行為規範,在廣大教職工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到全體教職工的最大支持,才能使審計的作用最大化。

(撰稿:羅敬良王利宋天偉)

建校50年,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建校初期與前蘇聯專家開展的雙邊交流到今天與世界各地知名教育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廣泛交流,電子科技大學通過貫徹實施“國際化辦學”的戰略思想,積極執行“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交流方針,促進學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斷擴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從建校至今,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工作大致經曆了四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956—1976年)

電子科技大學是1956年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建立的中國第一所電子信息類的高等教育機構,由當時的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和華南工學院的無線電專業搬遷組建,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是全國7所重點國防院校之一。從建校起,就與前蘇聯從事無線電科學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友好往來。先後有9名前蘇聯專家來校長期講學,有87位外賓參觀考察;同時,學校派出數名教師到前蘇聯進修學習。“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中斷。

二、成長階段(1977—1989年)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實現了真正的開放辦學,學校遵循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外事法規,積極開展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外事工作取得大的突破,轉變了觀念,拓展了交流途徑,從少量引進外語教師到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及進修教師,並大量引進科技專家進行短期講學和交流,為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上新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1年,學校獲得世界銀行貸款600萬美元(後來追加至800萬美元)。利用這筆錢,學校建設了三個研究中心:微波中心、計算中心和材料分析中心,引進了一批先進設備,在硬件上走到了全國同類高校的前列。同時,學校還利用聯合國發展組織無償援助的60萬美元建立了微機所,開發了微機軟硬件設施,開發了UNIX操作係統及國內較早的微機“紫金2號”。

留學工作於20世紀80年代提上議事日程。學校從不同渠道爭取名額,從世界銀行貸款裏摳錢出來資助留學,通過校際交流爭取獎學金,這些措施打開了我校80年代初期出國留學、進修的局麵,派往國外的留學生及進修教師逐年增加。由最初一年三四人增加到80年代後期的每年幾十人,僅1989年就派出45人出國留學,整個80年代共派出300餘人出國留學,並且大多數留學人員都歸國效力。

在組織校內人員出國進修的同時,學校還開展了大量的引智工作。20世紀80年代,通過短期講學和講座等形式請來200餘名國外知名高校的著名學者。來自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學者,蔡紹棠、赫希菲爾德、葛守仁、陳惠開、雅裏夫、格芬爾、舒曼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為我們帶來了國際前沿領域的學科信息,指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中20餘位外國專家還被聘為學校名譽教授。學校還與20餘所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