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新增兩院院士2名,由4名增至6名;新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委員2名,由3名增5名;新增“長江學者”10名,由1名增至11名;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技基金獲得者8名,由1名增至9名;新增“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名,由2名增至5名;新增“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和高校青年教師獎)15名,由11名增至26名,另外還有兩支優秀學術團隊進入教育部創新團隊行列。
2.以團隊建設為主體,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2004年學校召開了人才工作會議,強調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師資隊伍水平。通過這次會議,在紮實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上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了大家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全校上下形成了“人才是立校之本”的共識。會議還明確了工作目標,理清了工作思路。整合原有培養計劃,每年投入1000萬元,重點實施“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支持計劃”、“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和“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三個針對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計劃,計劃在3~5年時間內,支持10個左右的創新團隊,培養60名左右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60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
目前,已有14個團隊入選“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支持計劃”,36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入選“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500餘人,培養碩博連讀師資165人。
3.以聘任製為基礎,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製
通過實施崗位與工作職責和任務有機結合的教師全員崗位聘任製,建立起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聘用競爭新機製。2002年實施以來,低聘、緩聘、未聘人員累計達85人,調離或自動離職的達42人。
通過對分配製度的改革,學校建立了“工資+崗位津貼+業績酬金+獎勵分配”的收入分配激勵新機製,鼓勵教師多做貢獻、多出成績,以充分體現尊重優秀人才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念。
在探索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製的實踐中,學校把年度考核與聘期考核相結合,不急功近利,鼓勵教師們出大成果;把個人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引導大家從“單打獨鬥”向“團隊作戰”轉變;把專家評價與組織評價相結合,倡導“內行評內行”,增加評價的學術權威性。
積極推薦優秀教師進入國家、省部級優秀人才行列。截止到2005年底,學校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7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8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4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42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74人。
4.改善生活待遇,構建和諧人文環境
充分利用國家有關政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修建了占地100餘畝的教師公寓,1040戶教職工喜遷新居,使廣大教職工尤其是青年教師的住房條件有了根本性改善。
學校從2002年起設立教授餐廳,實行教授和正處級以上幹部的午餐製,促進教授之間進行學術交流,同時也為教授與學校領導之間的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定期舉辦青年教師聯誼會,青年教師針對個人的學術成長和學校的整體發展與校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和交流,為相互之間增進了解、加快青年教師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每月組織一次校長與青年教師“麵對麵”座談活動,促進青年教師與校領導之間的交流和了解,鼓勵廣大青年教師把個人成長融入學校發展,為學校建設出謀劃策。
經過“十五”期間的大力發展,(1)師資隊伍總量和結構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661人,在317人退休的情況下,教師隊伍的總量淨增300餘人;現有正高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235人,副高專業技術職務的43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33人,較“九五”末期增長3倍,還有近500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5%;學緣結構不斷改善,從海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255人,其中,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曆的1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