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成就篇(5)(2 / 3)

1981年以來,學校采取了多種措施加速了青年教師隊伍的補充、引進,中年教師的進修和繼續教育,使教師隊伍的數量,特別是質量和結構得到了很大改善,加快了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1981-1994年,學校平均每年引入本科以上較高層次學曆的人員80多名加強師資力量,對博士、博士後的引進加大鼓勵,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14年間分配和引進中青年教師共1243名,其中學士學位466名,雙學位10名,研究生班畢業的90名,碩士學位624名,博士學位47名,博士後6名。分配和引進的人員中相當部分都在進行在職的高一級學位進修和出國進修。這些教師的引進,為學校1993-1998年老教師大量退休後的接班問題作了較好的準備。

it行業特點20世紀90年代全球範圍內IT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再加之企業及國外相對優越的物質待遇的誘惑,學校選留優秀畢業生較困難,同時中青年教師流失嚴重。師資隊伍呈現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嚴重匱乏的狀況。為此,學校實施了以“人才工程”為主的一係列措施,加強師資培養工作,穩定了一批優秀教師在校工作。

1990年1月,設立了電子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和“青年教師優秀科學獎”。1991年建立了青年科學基金。1991年,學校相繼製定了《關於安排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鍛煉的意見》、《電子科技大學學科(學術)梯隊人才選拔、培養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強我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幹措施》。

1994年,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師及工程技術係列等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條件實施細則,使其更加科學與合理。在高級技術職務指標緊缺的情況下,用退休補缺指標,破格晉升了20多名年輕副教授和10多名中青年教授。同時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也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

1994年,根據學校“211工程”建設的需要,對教師及工程技術係列等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條件實施細則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學與合理。

1994年4月製定了“人才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包括“衝刺計劃”、“接力計劃”和“穩定提高工程”,通過設立啟動經費、建立獎勵經費、實行學術休假製度、享受優先權、平均獎金保證製度和進住“青年專家樓”具體措施,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群體優化、實力雄厚、能肩負培養高層次人才、從事高科技研究的高質量的師資隊伍。1995年和1998年分別實施了二期“人才工程”,累計資助137人,其中有3人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截至1999年底止,已有教師總數達1120名人,其中教授191名人,副教授359名人,講師352名人,助教96名人。

1981年以來,學校選留或分配來校當教師的高學曆人員的比例每年都有提高。尤其是1986年以來國家對教師職稱工作進行改革,實行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和教師職務聘任製度,並鼓勵青年教師破格晉升,使學校的教師數量與質量都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同時,為了加強學校與國內著名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學術交流,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學校聘請了包括錢偉長、吳方等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在內的兼職教授(含顧問教授、名譽教授)142名人,其中包括錢偉長、吳方等國內指明專家學者。

三、兩期人才工程

新世紀的師資隊伍建設

2000年學校劃歸教育部。2001年4月教育部黨組對學校領導班子做了充實調整。幾年來,為了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就成為了關鍵和根本保證。根據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和學科建設規劃,學校製定了“十五”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師資隊伍建設取得的成績

學校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緊緊抓住“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契機,大力實施“傑出人才工程”、“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和“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等“人才強校”戰略戰略,使我校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1.大力實施傑出人才工程、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2002年開始,學校投入1億元專項資金,實施了“傑出人才工程”,旨在引進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為代表的學科學術帶頭人,通過他們迅速提升學科實力,開辟新的學科方向,實現隊伍建設的突破性、跨越式發展。同時,每年投入約1000萬元,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主要引進中青年學術骨幹,構建合理的學術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