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穩步發展改革開放中的師資隊伍建設
(一)
“文革”中,教師隊伍建設受損,一些骨幹教師流失,到1971年時教師總數減少到833人,師資素質也下降。1974年後,隨著首屆工農兵大學生的畢業,每屆均選留一些畢業生作教師,加上引進、調入,到1978年末學校教師達到1135人。
“文化大革命”中的師資建設與管理工作都受到了嚴重挫折,師資培養科解體,原有的規章製度無法實施,大批骨幹教師流失或下放勞動。1956-1962年10月,師資培養工作由學校科學研究部(後改為科研處)負責;1962年11月,改由教務部門負責,並成立師資培養科;“文革”中,該科解體。
(二)
1977年全國恢複高考製度後,學校就更加重視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文革”十年,師資培養工作受到重創,在一段時間內也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1978年4月,院黨委下發題為《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而努力奮鬥》的文件,包括4方麵的內容,即:師資培養的設想;培養方法與原則;為提高師資水平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加強黨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領導等。學校根據文件精神在師資培養與建設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資資人1973年
1980年,成立師資培養組;1982年,恢複師資培養科。1989年4月,學校將師資培養與技術幹部管理結合起來,撤銷教務處下設的師資培養科,將師資培養工作劃歸人事處。1991年6月,成立電子科大師資辦公室,下設師資管理科和職務職稱科。
20世紀80年代,學校注重出國人員的選拔、培訓工作,積極選派熱愛祖國、思想政治好、業務好的優秀骨幹人員出國留學、進修、深造。學校先後選送了288名教師出國深造,同期學成回國的有161人。這些學成回國的教師,為研究生開出不少新課,由1980年100多門增加到350多門,促進了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資
根據國家對教師職稱工作進行改革的指導精神,1986年9月,學校頒布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製實施細則(試行稿)》、《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教師職務聘任實施細則(試行稿)》以及進一步修改後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教師工作量規範(試行稿)》共3個文件,使教師工作的量化、考核以及教師職務資格評定、職務聘任等逐步完善。結合職稱評定,要求大學本科畢業以下青年教師在晉升講師時,必須修完6門以上研究生課程,通過助教進修班和在職攻讀,到1987年有34人進了助教進修班,45人修完了6門以上本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和教師職務聘任製度,以及鼓勵青年教師破格晉升,使學校的教師數量與質量都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1982年,恢複師資培養科。1989年4月,學校將師資培養與技術幹部管理結合起來,撤消教務處下設的師資培養科,將師資培養工作劃歸人事處。1991年6月,成立電子科大師資辦公室,下設師資管理科和職務職稱科。前者側重於教師的管理培養提高。
“文革”之後,學校師資的數量和質量,都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978年4月,院黨委下發〈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而努力奮鬥〉的文件,文件包括4個方麵的內容,即:師資培養的設想,培養方法與原則,為提高師資水平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加強黨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領導等。1978年-1981年,學校根據文件精神在師資培養與建設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3年6月,學校對5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進行考查,樹立榜樣,確定了張世箕、梁子楠等27名教師為骨幹和有發展前途的專家。結合職稱評定,要求大學本科畢業以下青年教師在晉升講師時,必須修完6門以上研究生課程,通過助教進修班和在職攻讀,到1987年有34人進了助教進修班,45人修完了6門以上本專業研究生課程。
1984年11月30日,學校製定了〈關於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管理的有關規定〉,其目的是使青年教師沿著又紅又專的方向迅速成長。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是一個重要的方麵。1977年以來,學校積極注重出國人員的選拔、培訓工作,注重選派熱愛祖國、思想政治好、業務好的優秀骨幹人員出國留學、進修、深造。1978-1994年,學校共選送333名教師出國深造,同期學成回國的有186人。學校非常注意穩定留學歸國人員,注意發揮他們的作用,歸國的教師中,已有18人成為博士生導師,62人晉升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