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就業工作曆年保持高質量、高就業率。研究生院始終堅持在思想上樹立服務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理念,在行動上強化就業領導,主動走出去拓寬就業渠道,每年堅持邀請著名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或技術骨幹到校給研究生舉辦技術前沿和職業生涯設計的講座,受到同學們的好評,逐步實現了由“電子行業到行業電子”的轉變。
伴隨我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我校研究生院秉承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的傳統,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培養質量為生命線,積極推行改革創新,使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受到了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好評。
(撰稿:許芝審稿:熊彩東、淩寶京)
教師是學校的主體,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水平,是學校工作的永恒主題。50年風雨曆程,學校一直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通過堅持不懈的培養和引進,已形成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學術水平較高、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一、建校初期的師資隊伍建設
1.三校合並,形成一支高起點的師資隊伍
建校之初,學校師資由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學、電氣真空技術、無線電通訊及廣播3個專業,華南工學院電話電報通訊、無線電通訊及廣播2個專業,交通大學電話電報通訊專業的師資組成,彙聚了當時國內電子類學科最優秀的人才。學校首期開學時,有專任教師169名人。這批教師包括現為院士的林為幹、劉盛綱、張煦、陳星弼、李樂民教授,以及國內電子信息領域的知名教授馮秉銓、謝處方、江明德、劉錦德、毛鈞業、張有正、張有綱、陳湖、陳尚勤、楊鴻銓、顧德仁、馮誌超、肖先賜、張世箕、張宏基、黃順吉、黃香馥、虞厥邦等。這使得我校師資隊伍從一開始就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良好的學緣結構,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師資隊伍基礎。
2.前蘇聯專家加盟,師資隊伍如虎添翼
為了培養高層次電子信息人才,從1956年起,國家先後派了9位前蘇聯專家來校任教。他們分別在超高頻技術、無線電測量和無線電設備製造工藝等專業招收研究生和培養青年教師。同時為滿足有關高校和科研單位需要,開設了研究生進修課程,為民族電子工業的發展培養了第一批高層次人才。1956—1959年間,招收一至二年製的進修生313人。他們大多數成為有關高校、研究所、工廠電子專業人才的種子,在全國開花結果。
3.師資管理與培養
師資編製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門負責。各係、教研組(室)根據工作需要,如招生規模擴大、新增設專業、教師的自然減員、後期工作的預見等因素,提出每年的師資人數需求,所進人員素質要求,經過初步論證後向校人事和教務部門彙報,人事和教務部門根據學校的宏觀管理,綜合平衡,按專業需求的輕重緩急製定出比較均衡的進人計劃,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每年的進人指標。
1956—1957年,校科學研究部結合學校早期的特點,適時的擬製了一些教師考核製度。1959年,為了保證教師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及科研工作時間,學校製定了《教師工作製度》。1960年,學校製定了《關於師資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草案)》,規定了各層次師資提高的考核及考核辦法,並規定了每年進行一次考核。1963年12月12日,學校係主任會議原則上通過了《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草案)》,為了使其能認真有效地實施,1964年初,學校又擬製了《教師考核暫行辦法(草案)》等,其內容包括當時的教學任務和個人五年“紅”與“專”提高規劃所規定的任務的完成情況,特別強調了教學水平以及基本功的提高。
1965年末,教師總數達到89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講師84人,教員13人,助教7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