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國家和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近10年來特別是“十五”期間,我校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擴大。2000—2005年期間,我校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從幾十人增加到300多人,碩士研究生從700多人增加到2400多人,工程碩士研究生從幾十人增加到1000多人。截至2006年2月底新學期開學,我校的各類在讀研究生已達到上萬人的規模。
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快速增長使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麵臨嚴峻挑戰。研究生院通過實施任課教師遴選製度、與教師簽訂《研究生課程教學協議書》等措施,出台《研究生教學違紀處理暫行辦法》等製度,使教學日常管理逐步規範。同時,開發網絡研究生教學管理係統,實現了網上選課、網上評教等功能,使我校研究生管理全麵實現電子信息網絡化,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我校建立起研究生教學質量監督檢查製度,使培養質量得到保證。研究生教學質量監控主要包括研究生教學巡視小組巡查製、學院教學質量小組工作製、網上無記名課程評教、抽查研究生課程試卷等措施。同時,實施博士學位論文隱名評閱和研究生學位論文集中答辯,開展對學位論文的開題、答辯的巡視檢查,建立校級專家組對學院分委員會通過並建議授予學位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實施檢查等製度,保證了論文質量。
學校積極推行研究生培養改革,采取了係列措施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全麵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大幅度精選研究生課程;對研究生課程嚐試與國際接軌,實行分層次定級;開展研究生教材建設工作,我校有兩本研究生教材入選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3本教材經推薦獲得“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資助,20餘本教材先後被國內知名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選中出版;開展研究生課程建設工作,多門課程實施研究性課程設計專題訓練,擴大了研究型課程的比例;實施“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科學研究基金”的申報評審工作,有利於促進和提升我校研究生教學和管理工作者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建立教師激勵機製,對教學優秀、實施雙語教學等給予特別獎勵,提高了教師參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創新博士生導師的評選工作,將學術成就突出的、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遴選出來,充實了博士生導師隊伍。
近年來,在學校領導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積極改善研究生培養條件,為我校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搭建起良好的硬件實驗創新平台。2003年,我校申請教育部“研究生創新計劃”,獲準建立“電子信息類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幾年建設,研究生培養的硬件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容納人數在80人以上的研究生教室全部改造為多媒體教室;學校投入近1000萬元專項經費建立了EDA研究生創新基地等係列研究生實驗基地。
通過辛勤努力,在第五屆教學成果評獎中,我校研究生培養類教學成果獲國家級獎1項,省級獎3項(含省級一等獎2項),校級獎12項(含校級一等獎4項),與“九五”期間獲得的第四屆教學成果獎相比,有較大突破。同時,在授予研究生學位人數大幅增加的同時,學位論文質量得到了保證與提高。李春光博士的學位論文榮獲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申請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連續有文章在Appl.Phys.Lett.、Phys.Rev.E、J.Appl.Phys.等國外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
我校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為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與美國Webstar大學合作開展聯合培養MBA學生,與英國倫敦大學合作培養骨幹師資;加強與科研院所、國內外知名企業等的合作,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9研究所、九洲電器集團、安捷倫等單位先後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選送研究生到國內外聯合培養基地實習。聯合培養出的優秀畢業生得到了校、企雙方的認可,有的研究生畢業時直接被公司選留,培養效果明顯。
同時,我校注重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動,學術氛圍日益濃厚。組建了係列研究生學生科技社團——EDA協會和軟件協會等,創建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基地;組織研究生成立了係列專門興趣小組(SIG),涉及DSP、軟硬件技術等科技設計大賽;2005年,我校參加中國研究生EDA大賽的2個團隊分獲銅獎和優勝獎;我校組織的廣安實踐隊作為四川省的博士生代表隊,曾受到團中央和團省委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