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成就篇(3)(1 / 3)

4.強化學、研、產結合,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堅持麵向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三重點”原則,以校企合作為中心,進一步推進校地合作,處理好電子行業與行業電子的關係,積極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做出新的貢獻。在委托開發、專利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谘詢、聯合承擔國家科研任務以及建立聯合科研機構等方麵進一步探索有效途徑和措施,推進學、研、產合作和科技成果轉換。

5.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在學科建設的規劃和資源優化配置及整合中,堅持“四重點”原則,即:把支持重點人才、重點學科、重點項目和重點科技平台建設充分結合起來,把拔尖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結合起來,把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和提高人才的全麵素質結合起來。在人事政策配套支持下,協調發展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科技管理三支隊伍。

6.以重點實驗室為核心,建設高水平的科技平台

凝練重點學科方向,集中優勢力量,拓展學科領域,充實人員隊伍,完善組織管理,改善科技條件,使各類重點實驗室真正成為合作研究、學科交叉、對外合作、重大攻關以及創一流的突擊隊和支撐學科持續發展的基地。同時,製定《電子科技大學科研機構管理辦法》,對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進行整合,加強共享機製的建立,以建設學科布局合理、管理服務周到、功能先進的公共科技平台。

7.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推動成果轉換和產業化

要加強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培育和保護工作,精心組織各類科技獎勵的申報,出台相關政策,把知識產權保護納入科技項目管理的全過程,使科技成果特別是重大成果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要采取靈活的形式和機製,以專利實施為重點推進成果轉移工作,使科技成果造福於社會和人民。

8.改善評價與激勵體係,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文化環境

學校根據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科技攻關、技術開發和國防科研等不同的科研類型以及所承擔的不同性質的任務,製定或采用不同的評價激勵機製和政策指標。

9.弘揚科學精神,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建立相關規章製度,倡導崇尚科學道德,勇於奉獻,防止和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違反學術道德和其他違反科研規範的行為,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浮躁作風。在科技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及科技宣傳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10.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體係,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學校科技管理部門要加強自身建設,按照科技發展規律,加強管理,以管理促發展、促效益;重視政策導向,健全規章製度,構建立體網格科技創新管理體係;要及時跟蹤並適應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實施政策的轉變和新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加強重點和重大項目的策劃、組織和集成管理力度。

(撰稿:科技處)

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始於建校的1956年,我校是當年全國批準招收四年製副博士研究生的23所高校之一。1983年10月,學校成立了研究生部。2000年6月,我校研究生院在西南地區首批成為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試辦的研究生院之一,並於2004年順利通過國家“試辦研究生院”轉正評估,正式成為國家批準設立的研究生院。

50年來,我校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係日臻完善,已為國家培養了數千名博士和碩士,是我國電子與信息領域培養研究生最多的單位之一。1983年培養出的曾令儒、王俊毅博士是我國頒布學位條例後最早授予工學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從2002年起,與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同為全國電子與通信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指導小組組長單位,發揮了領軍作用。我校研究生教育堅持在研究中創新,積極參與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製度的改革,同時狠抓培養質量,使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學生的優良學風與全麵素質受到社會與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在學科建設上,經過50年的發展,尤其是1997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後,我校學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現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學科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滲透,理、工、管、文協調發展的學科體係,在“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內全部6個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均圓滿通過國家驗收;順利完成“985工程”一期項目建設,二期建設進展順利;自籌學科建設成績突出,促進了學科建設整體發展。學科點申報成效顯著,學科綜合實力增強。截至2006年上半年統計,我校已在8個學科門類、26個一級學科領域內擁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博士點,62個碩士點,並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和工程碩士兩種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國家重點學科6個、部重點學科21個、省重點學科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