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成就篇(2)(1 / 3)

經過50年的不懈努力,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建設成為覆蓋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所有學科專業,且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滲透,理、工、管、文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50年來,學校的科研工作也同其他方麵的工作一樣,經曆了創建與鞏固、恢複與發展、創新與提高三個重要階段。

一、創建與鞏固階段(1956—1965年)

1956年建院時,教學、基建任務非常繁重,但對科學研究工作仍十分重視。建立了科學研究部,並製定了學校12年科學研究規劃。根據當時無線電電子學的發展與無線電工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確定無線電定位、測量儀器、電子管、長途電訊、交換機、無線電材料與器件、半導體、電子計算機共8個研究方向。在1957—1965年期間,學校共開展了551個重要課題的研究工作,總經費達到了710萬元。

1957年12月,成立院科學研究谘詢委員會,林為幹任主任委員。1959年更名為院學術委員會,即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在22名學術委員中聘請了4名校外委員。學術委員會下設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和學報編輯委員會。

1958年,學校開始取得科技成果,1959年在院學術委員會下設立了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開始對院內科技成果進行鑒定。1958—1965年共鑒定成果76項。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於1959年創刊,並組建了第一屆學報編輯委員會。林為幹任編委會主任。《學報》從創刊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共出版14期,刊登論文142篇,每篇印刷500份左右,主要作為與國內兄弟單位交換用的學術交流刊物。

1958—1959年,學校大搞科學研究,相繼建立了17個研究室。1960年調整為通訊機、弱信號接收技術、高頻瓷材料、磁性材料、電真空、固體器件、計算技術、超高頻技術、遙測遙控、信息論共10個研究室。

1962年12月,根據“高教六十條”與“科研工作十四條”的精神,學校將研究室調整為7個,重點建設電真空、固體器件、遙測遙控3個研究室,並將此意見上報國防科委。

1964年,經國防科委批準建立電真空與固體器件兩個研究室。

二、恢複與發展階段(1977—2000年)

1966年“文革”開始,科研工作受到嚴重幹擾,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學校的科研工作並未停頓。1966—1976年,學校開展課題98項,經費1016萬元。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後,學校的科技工作進入恢複和發展階段。

1979年四機部批準我校建立高能電子學研究所和應用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分別為劉盛綱和林為幹。1984年電子工業部批準我校建立了微型計算機研究所、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和信息係統研究所,首任所長分別為劉錦德、陳星弼和李樂民。

1984年學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相繼建立了計算中心、微波測試中心與電子材料微觀分析中心,首任中心主任分別為李士成、張其劭和張有綱。

1990年至1994年,學校相繼建立了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戰術通信抗幹擾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分部,首任主任分別為李樂民、李正茂和王文祥。

1985年學校的科研項目有325項,科研經費首次超過500萬元;1987年項目有446項,經費首次超過1000萬元;1993年項目有747項,經費首次超過5000萬元;2000年科研經費達8226萬元。

1978年,學校決定在學術委員會下設立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恢複了對科技成果的鑒定工作。

從1978年,學校開始了科技成果獎勵的申報工作。1981年製定了“科技成果管理辦法”,1989年製定了“科技成果鑒定及獎勵工作實施細則”,至此,學校科技成果的鑒定、獎勵與管理都有章可循。

1978—2000年,學校鑒定科技成果820項;獲國家級獎勵37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發明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1項;獲省部級獎勵475項。

1985年學校專利事務所成立,1990年又列為國防專利事務所。1988年製定了《電子科技大學專利事務所章程》和《電子科技大學專利事務所工作管理辦法》。1985年至2000年,申請專利133件,其中已獲得發明專利權的有17件,實用新型專利權38件,申請美國專利2件,獲得美國專利權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