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成就篇(2)(2 / 3)

1985年,科研處成立科技開發部,負責科技開發等工作;成立成果專利科負責成果推廣應用等工作。

1978—1994年間,學校獨資創辦的科技企業共計16家,利用技術入股等辦法辦的合資企業4家。利用開發的科技成果創辦的科技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國科學大會精神的鼓舞和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下,《學報》於1979年正式複刊,組建了第二屆學報編委會,複刊後的兩年間分別出版了3期《學報》、2期《譯叢》。1981年《學報》改為季刊,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印刷3000冊,每冊10萬字左右。

1983年,經電子工業部與國家科委批準,《學報》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三、創新與提高階段(2001—2005年)

2001年,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後,抓住國家實施科技強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西部大開發等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機遇,提出了構建“以國家急需的軍事電子研究、各類國家基金為主體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合作的應用技術研究”的“三足鼎立”科研架構,使我校科技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我校的科技實力得到大幅度增強。

1.項目與經費

2003—2005年,我校科技經費總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長勢頭。2005年全校科技經費首次突破3億元。其中,除軍事科研經費保持穩定增長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經費繼2004年首次突破1000萬元之後,在2005年再創新高,超過1400萬元。

同時,我校承接的科研項目完成質量不斷提高,相繼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科技成果,例如:在基礎研究領域,我校“半導體功率器件耐壓層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評為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已成功轉讓給美國PMT公司,這是我國在IT領域向發達國家轉讓專利為數極少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我校“納米磁電信息功能材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使我國在抗毀傷MOD技術領域、無源LTCC器件領域、高頻開關電源以及集成薄膜器件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批量供貨,部分技術轉讓出國。

2.論文、專利和獲獎

2000年以來,我校獲得各種科技成果獎勵共13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3項。2005年我校論文專著數為2800篇,2005年我校專利申請數為120件。

3.任務領域

軍事電子方麵:任務來源從總裝擴展到各軍兵種,單項任務最高經費20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方麵:在自然科學基金的八大任務體係中,我校已在其中的七大體係中承擔了項目。

在橫向合作方麵:學校不斷推進與地區、企業的橫向科技合作,在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方麵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到目前為止,學校分別與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的一些地市以及長虹集團、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為代表的一批重點企業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分別與IBM公司、Motorola公司、美的集團、九洲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建了聯合實驗室。一批專利技術成果在上述地區與企業成功轉讓和本地化。幾年來,科技成果轉讓經費達1000萬元以上。

4.科技隊伍建設

自2002年起,學校對校青年科技基金加大了投入力度,每年投入100萬元以上資金用於支持我校中青年科技人才。學校連續三年共獲得6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首次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這是我校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方麵取得的新突破。2005年,又有劉濮鯤團隊入選。2003—2005年,共有24人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支持,有10人獲得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目前我校已有40多位教師在全國不同級別的專家組中擔任專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5.科技平台建設

學校全麵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以科技條件平台及基層科研組織建設為重點,努力推進基於“一校三體”辦學體製的立體網格科技創新體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於2004年進入拓展提高計劃,獲得近1000萬元經費支持;“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於2004年通過國家有關部委組織的評估,2005年通過了立項評審進入拓展提高計劃項目;“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實驗室於2005年成功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其建設規劃於2006年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隱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於2006年被批準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這是我校曆史上獲得的第一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